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申请书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申请代码: 受理部门: 收件日期: 受理编号:

D0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申 请 书

资助类别:重点项目 亚类说明: 附注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 项目名称: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 申 请 者:史培军 电话: 58807953 依托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邮政编码:100875 单位电话:010-58807921 电子邮件:spj@bnu.edu.cn 申报日期: 2005年3月15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基本信息zd28OGWw3OA 申 请 者 信 息 依托单位信息 合作单位信息 项 目 基 本 信 息

姓学电传

名 史培军

史性别 男 职称 教授

出生 1959年3月

年月 民族 汉族

位 博士 话 58807953 真 58802158

主要研究领域 自然地理学 spj@bnu.edu.cn

电子邮件

个人网页 http://ires.cn/Faculty/ShiPJ/

工作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资源学院 在研项目批准号 名

称 北京师范大学

北代 码

电子邮件 kjdaij@bnu.edu.cn

10087501

联系人 戴杰 电

话 010-58807921

网站地址 http://219.224.18.81

代 码

单 位 名 称

[[项目名称 资助类别 附注说明 申请代码 基地类别

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

亚类说明

快重点项目 区域可持续发展 D0101:综合自然地理学

D0110:区域可持续发展

预计研究年限 2006年1月 — 2008年12月 申请经费

180.0000万元 研究属性 应用研究

摘 要

:自然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第一届世项目研究内容和意义简介(限400字)

界风险大会明确了必须接受一定风险水平下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则呼吁加强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而自然灾害灾情也日趋严重。究其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增加了灾害风险暴露,增加了承灾体脆弱性;企业与社区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范式,严重影响了承灾体的回复能力。本项目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高风险地区城市化过程及其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机制,开发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与区划方法,为区域制定有利于减灾的土地利用与发展规划、实现有效风险回避提供参考;针对企业和社区两类社会基本单元提出综合减灾范式,指导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与有效风险转移。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与区划;风险“红线区”;综合减灾范式

关 键 词(用分号分开,最多5个)

第 2 页 版本1.014.8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项目组主要成员项目组主要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不填此栏)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姓 名

出生年月 1958-9-9 1965-7-1 1957-10-30 1974-11-5 1974-8-26 1979-9-30 1984-8-14 1983-1-19 1982-3-27 性别 男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男 男 高级 4

职 称 教授 教授 教授 讲师 讲师 博士生 博士生 硕士生 硕士生 学 位 博士 博士 博士 博士 硕士 硕士 学士 学士 学士 中级 2

单位名称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初级 0

电话 58805479 58808179 58807656 58806004 58804579 58805479 58808179 58808179 58808179 电子邮件

nortzw@ires.cn dsui@vprmail.tamu.edu jingshaju@ires.cn wy@ires.cn sxtlyxj@ires.cn yfuping@ires.cn lj@ires.cn yetao@ires.cn zhengjing@ires.cn 项目分工 自然灾害综

合风险评价 区域人文要素分析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区域自然灾害信息系统 近似推理模型研究 灾害仿真模型与评估 综合风险管理范式研究 脆弱性评价模型 每年工作时间(月) 6 4 4 8 8 8 8 黄隋鞠王薛杨刘叶郑黄崇福 隋殿志 鞠京沙 王瑛 薛晔 杨富平 刘婧 叶涛 郑璟 总人数 10

回复力评价 8 8 博士后 0

博士生 2

硕士生 2

说明: 1. 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人员数由申请者负责填报,总人数自动生成。 说明: 2. 项目组主要成员不包括项目申请者。

第 3 页 版本1.014.8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经费申请表 (金额单位:万元) 科目

一.研究经费 研究经费 1.科研业务费

(1)测试/计算/分析费 (2)能源/动力费 (3)会议费/差旅费

(4)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费 (5)其它 2.实验材料费

(1)原材料/试剂/药品购置费 (2)其它 3.仪器设备费 (1)购置 (2)试制 4.实验室改装费 5.协作费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 1.项目组成员出国合作交流 2.境外专家来华合作交流 三.劳务费 劳务费 四.管理费 管理费

合 计 计

申请经费

138.0000 104.0000 14.0000

ETM资料(1.0×4=4.00万元);数据库设计与管

理、模型测试10万元

备注(计算依据与说明)

60.0000

野外调查费用(1万元×10人×2次×3年=60.00万元)

15.0000 论文发表版面费5万元;出版专著10万元 15.0000

组织项目研讨会(2次)10万元;资料查阅与数据收集5万元

5.0000

5.0000 实验室办公耗材 20.0000

5.0000 购置商业仿真普通软件一套 15.0000 开发用于区域灾害风险仿真的软件费 9.0000

更换服务器一台,用于存放数据库4万元;相关GIS、GPS软件更新5万元

18.0000 按项目总经费10%计 8.0000 10.0000 15.0000

项目组成员赴国外学习综合风险评价模型与综合风险管理先进方法与技术;参加国际会议 国外专家来华考察旅费(2×2=4万元);野外费用6万元

按项目总经费5%计(野外采样人员劳务;学生处理资料劳务费)

9.0000 按项目总经费的5%计算 180.0000

国家其他计划资助经费

与本项目相关的 其他经费来源

其他经费资助(含部门匹配)

其他经费来源合计 其他经费来源合计

0.0000

第 4 页 版本1.014.8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报告正文(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1. 项目的立项依据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口增长、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全球各区域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灾情不断上升,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灾害灾情上升的同时,区域致灾因子的强度与频率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提升,这充分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灾情的加剧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活动是自然灾害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自然灾害灾情具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加强对这种作用机理与过程的理解,对于深入理解灾害成因问题,进而制定减灾策略、提高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几十年间的灾害研究中,学术界对于灾害问题的理解经历了从“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承灾体”——“综合灾害”研究的发展过程。 20世纪20年代,地学专家将灾害与‘致灾因子’相联系,提出了致灾因子论(史培军,1996),但致灾因子论仅考虑了灾害事件中的自然因素方面,对于灾害成因问题理解不够全面。1945年,美国地理学家Gilbert F. White提出了对灾害“适应与调整”的观点,并确立了人类对致灾因子的响应机制的主要模式(Burton等,1993)。首次将人们防灾减灾的视线从单纯的致灾因子研究和工程防御措施扩展到人类对灾害的行为反应,指出了可以通过调整人类行为而减少灾害影响和损失,为其后的灾害综合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White and Burton等灾害研究专家作了大量工作,在灾害脆弱性方面提出了较完备的理论框架。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世界范围内防灾、减灾实践的深入,国际灾害学界开始重视人类经济社会自身存在的脆弱性在灾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Kenneth Hewitt和他的同事们对致灾因子论提出激烈的批评,灾害形成的本质受到强烈的质疑。“灾害是社会脆弱性的实现”;“灾害是一种或多种致灾因子对脆弱性人口、建筑物、经济财产或敏感性环境打击的结果,这些致灾事件超过了当地社会的应对能力”(Kenneth Hewitt,1993)。Cannon等(1994) 在《At Risk: Natural Hazards, People’s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s》一书中提出灾害的压力与释放模型(PAR)(D=H+V,灾害=致灾因子+脆弱性)(在该书中的第二版中(Wisner等,2003),将其修改为D=H×V),指出‘脆弱性’是灾害形成的根源,致灾因子是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同一致灾强度下,灾情随脆弱性的增强而扩大。他们还认识到全球人口增长、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化等宏观因素对区域乃至个人脆弱性的影响。他们指出,灾害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减灾就是要减轻灾害形成的动力(包括致灾因素和人的脆弱性)。 20世纪90年代, Kenneth Hewitt进一步将脆弱性研究和‘调整’的思想扩展到自然、技术、人为灾害的各个领域和减轻灾害的各个环节。认为任何灾害的形成都存在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即致灾因子(Hazards)、脆弱性和适应性(Vulnerability and adaptability)、危险(灾害)的干扰条件(Intervening conditions of danger)、人类的应对和调整(Human coping and adjustments)。每种因素都会对灾害的形成及灾情程度有相当的影响。任何灾害的产生及其影响方式都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其物质生活背景,灾害产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社会关系。减轻灾害损失和灾害影响,需综合分析和处理各种影响因素,充分发挥政治、经济、管理、政策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作用,调动人类的应对积极性和提高经济社会系统的恢复能力。Kenneth Hewitt的思想将减灾研究和实践向综合化方向大大地向前推动了一步。国际防灾、减灾研究与实践对人类活动在区域灾害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重视。 第 5 页 版本1.014.8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申请书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

申请代码:受理部门:收件日期:受理编号:D0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资助类别:重点项目亚类说明:附注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名称:快速城市化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及减灾范式研究申请者:史培军电话:58807953依托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fp0z9h73u3fmdy9ul8q7b8vd5385a00y1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