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选题(70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 C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A、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 B、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C、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 A )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A、不得 B、可以 C、在特定情况下可以
3.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 A )制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A、责任追究 B、重点打击 C、追究责任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 C ),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 A、维护 B、保养 C、维护、保养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具备( A )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A、法律、行政法规 B、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C、国际标准
6. 生产经营单位( C )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 A、可以 B、经批准后可以 C、不得
7. 工会依照国家规定对新建、扩建企业和技术改造工程中的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进行( C )。对工会提出的意见,企业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A.检查 B.监察 C.监督
第 1 页
8. 修改后的《刑法》规定,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情节特别恶劣的,处( C )以下有期徒刑。
A. 2年以上5年 B. 3年以上6年 C. 3年以上7年 9. 《浙江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加强( C ),开展安全文化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A、企业文体活动 B、岗位技能竞赛 C、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10.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单位,应当在生产、储存和使用场所设置通讯、报警装置,并保证在( B )下处于正常适用状态。 A、生产情况 B、任何情况 C、使用情况
1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运输、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 C )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A、安全量 B、储存量 C、临界量
1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C ),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A、2小时 B、3小时 C、4小时 13.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环境因素是( C )。
A.气质、性格、情绪、能力、兴趣等 B.社会知觉、角色、价值观等
C.光亮、气温、气压、温度、风速、空气含氧量等 14. 当被烧伤时,正确的急救方法应该是( A )。
A.以最快的速度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 B.立即用嘴吹灼伤部位 C.包扎后去医院诊治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 B )、安全、畅通。
A、便捷 B、有序 C、经济
第 2 页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 C )的内容。 A、考试 、考核、培训 B、考核 、教学、管理 C、教育、教学、培训
17. 在雷雨天不要走近高压电杆、铁塔、避雷针、远离至少( C )米以外。
A.10米 B.15米 C.20米
18. 对于脊柱受伤的伤员, 采取下列运送方法中,( C )是正确的。 A.一人背负运送 B.二人抬运,一个抱头,一个抬腿 C.多人搬运,保持伤员身体平直,动作均衡
19. 噪声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是( C )。
A.心跳加快 B.血管痉挛 C.头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
20. 抢救触电者,不可直接用( A )或其它金属及潮湿的物体作为工具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A、手 B、木棒 C、塑料棒
21. 《浙江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66号),自( B )起施行。
A.2009年12月1日 B. 2010年1月1日 C. 2010年2月1日
22. 检查燃气灶具接口是否漏气,可以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C )
A.用打火机去试 B.用鼻子去闻 C.用肥皂水刷到接口处检查
23.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规定,从2009年起,全面实施( B ),以“三个确保”为目标,突出“六大重点领域”,强化“五项安全措施”,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 A.“安全生产年活动” B.“365安全生产行动计划 ” C.“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