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式的一种称呼。
(V )
5. 纪昀等修《四库全书》时将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可以说是集“四分
法”之大成。
( V )
( V )
(X )
6. 《全唐文》,清董浩等奉敕编。
7. 以竹简作为书写材料、最早可追溯到战国。
8. 唐代初年,魏徵修《中经新簿》 ,直接从经、史、子、集代替了甲、乙、丙、丁的称 号。( X ) 9. 诗话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占相当数量,其中《历代诗话》开启了后世诗话之 先河。( X ) 10. 《农政全书》属于《四库全书》中史部当中的政书类。 ( X )
1. 在简牍盛行的时代,同时出现了帛书。帛书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重要形式,
盛行于殷商。 ( X )
2. 常见的史书有三种体裁:
编年体、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其中编年体出现最早。 ( V )
( V )
( V )
3. 《唐诗三百首》是清蘅塘退士编的一部唐诗选本。
4.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断代编年史,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先河。
5. 刘向等人将西汉以前的典籍划分为七大类,三十八目,凡一万三千多卷,其子刘歆 撰有《七略》。
(X)
6. 唐开成二年 (公元 837 )在石碑上刻了十三部儒家典籍, 立于长安太学内, 今日存放
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史称“开成石经”
。(X )
( V )
( V )
7. 《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史中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巨著。
8. 明代范钦有天一阁,世代藏书;毛晋有汲古阁,藏书多宋元善本。
9.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 、《公羊春秋》 ,相传为公羊高所撰。 ( V ) 10. 陕西师范大学辞书编纂研究所编纂,刘学林、迟铎主编的《十三经辞典》
卷之末都附有“开成石经”拓片。 ( V )
,每个分
四、 写出版面构造图各部位的名称:
第 6 页 共 8 页
该版面左右 _____ 边, ______ 鱼尾, ______ 口
五、出以下各部书的作者或编者:
洛陽伽藍記:杨衒之 永乐大典:解缙 战国策:刘向 昭明文选:萧统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 全唐文:董诰
四库全书总目:纪旳 资治通鉴:司马光 文心雕龙:刘勰 史记:司马迁 十三经索引:郭绍钧
农政全书:徐光启 隋书:魏徵
全唐詩:彭定求 北堂书钞:虞世南 四部丛刊:张元济 楚辞章句:王逸 艺文类聚:欧阳询 历代赋汇:陈元龙 水经注:郦道元 毛诗正义:孔颖达 本草纲目:李时珍 文献通考:马端临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史通:刘知几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 玉台新咏:徐陵
乐府诗集:郭茂倩
六、写出下列文献学家的代表著作,并概述其主要贡献。
1. 刘歆——《七略》。与其父刘向校理典籍,首创《七
略》分类法(六分法)
2. 挚虞一一《文章流别集》,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
集。
3. 肃统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4. 毛晋一一《六十种曲》、《十三经注疏》等。为出
版、传播古代典籍(尤其 是戏曲)作出巨大贡献。
5. 纪旳一一《四库全书》。对清以前所有古书进行大规
模整理、 分类和总结'
6. 张之洞一一《书目答问》。采用五部分类法,最早使
第7页共 8 页
用“丛书”之名。
7.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录唐以前散文,功劳巨大 8. 段玉裁 ---- 《说文解字注》。说文学大家,文献整理、研究专家。 9. 张元济 ---- 《四部丛刊》。出版家,此为古籍善本丛书。 10. 欧阳询一一《艺文类聚》。编纂类书,对唐以前文献有功劳。
七、标点下面一段文字,然后解释加 ----- 的词。
昔仲尼①沒而微言絕,七十子②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 〈〈詩》
分為四③,《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殽亂。 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④。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 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⑤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 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至成帝時,以書 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 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 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 《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 刪其要,以備篇籍。(《汉书?艺文志》) 1。孔子2.孔子弟子72人,举其成数,曰七十子。3.齐鲁韩毛 4. 百姓5汉武帝 八、名词解释:
I. 甲骨文2 ?四库全书3 ?编年史 4 ?周易5 ?毛诗正义 6.史记7 .资治通鉴 8 .道德经 9 .昭明文选10 .碑刻学 II. 蝴蝶装 12 .类书13 .汲古阁本14 .诗文评15 .丛书 16 .刘向17 .纪旳18 .文献19 .续修四库全书 20 .四书五经 21 .开成石经22熹平石经 23卷轴装 24 简牍25 毛晋 26四部丛刊 27 永乐大典 28 三礼 29 政书 30前四史31墨家32 道家33总集
九、问答题:
1、 简述“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
一、“文献” 一词最早见于《论语 ?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
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
玄注:“献,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宋朱熹《论 语集注》:“杞,夏
第8页共 8 页
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 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 以证吾言也。”根据郑玄、朱熹的研究,这里的“文”指典籍,
知“文献”的最早含义。
这种含义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明焦竑撰《国朝献征录》
当代著名人物。清李桓撰《国朝耆献类征》 代前期230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料,分类编辑。
二、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著《文献通考》
,是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该书
《自序》对“文献” 一词作了更具体的解释:“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 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 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 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低一格写的,都是文士议论。
三、 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末四句云:
经籍。后来, 大典》。
四、 文献的当代定义。今天,
“文献”一词的涵义已非常广泛。我国的现行国家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
标准GB3792.1-83《文献著录总则》作如此解释:
“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
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此处“文献”指典籍,专指那批被徐福带到日 本,在中国早已佚失的
“文献”的概念有了变化,单指历史上的各种有价
,后改名《永乐
值的文字资料。如明代永乐年间编纂了一部大类书,初名《文献大成》
”这里“文献”指的 “献”指贤人,这是已
120卷,此处“献”指
720卷。耆,老也。献,人物。此书辑录清
是对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种种议论。在《文献通考》中,马氏对此加以区别,凡顶格 写的,都是文字记载;凡
凡使用文字、图画、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的知识,包括图书、期刊、报纸,
及各种视听资料,如胶片、录音带、录相带、幻灯片、影片、唱片、磁带、光盘等都 可称之为“文献”。
提供知识是文献的本质属性。因此,不管其物质载体如何,记录知识的手段如何, 只要能提供知识,
都可以称为文献。“文献” 一词的使用也非常宽泛,女口:文献记录片; 电子文献阅览室;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国家图书馆《文献》杂志;北京大学古文献 研究所;上海中医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
2、 简述古文献散佚的主要类型。— 3、 简介纸质文献的几种主要装帧形式。—4、 简述《七略》分类法
先秦没有为图书进行过大规模分类,最早的图书分类应该在西汉时期。公元前 年,汉成帝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又“敕光禄大夫刘向校经 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聘请各 方面专家,分工协作。这便是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 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向去世后, 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 刘歆综合群书 《叙 录》写成一部总的图书目录,叫做《七略》 文志》采纳了《七略》的分类法,这就是 :
辑略 六艺略 诸子略
概说
。《七略》原书已佚,班固撰修《汉书?艺
易、书、诗、 礼、乐 、春秋、论语、 孝经、小学 儒、道、阴阳 、法、 名、墨 、纵横、 杂、农、小说
第9页共 8 页
26
诗赋略 兵书略 数术略 方技略
赋一、赋二、 赋三、 杂赋、 歌诗
权谋、形势、 阴阳、 技巧
天文、历谱、 五行、 蓍龟、 杂占、形法
医经、经方、 房中、 神仙
“辑略”概述学术源流,不是类别。刘向等人实际上将当时所能见到的书籍划分为
书分类,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七分法、四部分类法等都是在 此基础上分合归并而成的。
6
大类, 38 目,凡 13000 多卷。这是按典籍的学术性质或派别、体裁等来分类的,是我 国最早最为系统的图
5、 简述四部分类法的变迁。
,晋秘书监荀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典文献的基本分类方法,今人对古籍的分类仍然沿用这种方 法。 一、 这种方法起源于魏晋之际。三国魏秘书郎郑默编定《魏中经簿》
勗又因《中经》编定《新簿》 ,即《晋中经新簿》 ,分典籍为甲、乙、丙、丁四部。
甲部:六艺、小学等;乙部:古诸子百家、近世子家、兵书、数术等;丙部:史 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荀勗所定甲、乙、丙、丁四部顺序是经、子、史、集。
二、 东晋李充著《晋元帝四部书目》将乙、丙两部的顺序加以调换,奠定了四分 法的基础。
三、 唐代初年,魏徵等修《隋书?经籍志》,直接以经、史、子、集代替了甲、乙、 丙、丁的称号,从此确立了以经、史、子、集为部称的四部在图书分类体系中的主导 地位。《隋书?经籍志》在四部后附有佛、道二录,但不著具体书目,所以实际上只是 四类: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史部(正史、古 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子 ;集
部(楚辞、别集、总集) 。最后附道经(经戒、饵服、房中、符录)和佛经(大乘经、 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
四、 唐以后无论史志、官簿、私人藏书目录都沿用这一分类法,如《唐书?经籍
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等。清代纪旳等修《四 库全书》时也采用了这一分类法,可以说是集“四分法”之大成。其主要类目如下
。
:
第 10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