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前预习的实践与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前预习的实践与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

课前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很多中考佼佼者在介绍经验时都会提到这一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实对历史与社会课前预习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很多学生不注意历史与社会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是想学生能养成自觉预习的好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并能提高听课的效率,使学习更有针对性。长期的预习还能培养自学的能力、记笔记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各学科也有类似课前预习的研究,我也认真地学习了他们的科研成果,其中有文章从心理科学上来强调课前预习的依据,论点如下:

1、为学生准备一种学习的精神优势。学习过程就象体育比赛过程,一个人需要一种精神优势才能取得好成绩。一些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听不懂老师讲课而失去一种积极自信的心理状态,失去一种精神优势。如果我们课前加强了预习,那就象进行了“火力侦察”,能发现新教材中的重点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心中有数,在听课时就能产生并保持一种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学习上需要的一种精神优势。

2、造成积极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它能影响或决定心理活动的趋势,形成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在课前预习中,初步消化新教材的思维活动,为以后的听课活动造成了思维的准备性、方向性,这种准备性和方向性就是一种思维定势。通过预习形成的这种思维定势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它们在你听课时,会使你的感觉和知觉更具有选择性、目的性,从而有利于你抓重点,重理解,减轻记忆负担。

3、能培养你的自学能力。心理学认为,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能力。预习是一种自学活动,包括温习,独立阅读,查阅工具书等等。

1

一个学生能自觉而不是被迫地、长期而不是短暂地坚持预习,他就会逐渐变得阅读速度快,思维敏捷,善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推理比较。这些能力,光凭上课“听”是听不出来的。它们犹如一笔财富、一笔存款,将使你享用不尽。

三、 课题研究目标

1、根据学生预习的动机、需要、策略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

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而有效进行预习的基本模式。

2、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记笔记能力、学习的兴趣等有所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历史与社会素养明显提高,学生成绩有明显进步。

四、 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 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2、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3、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4、案例分析法:结合课例,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五、课题研究内容及实施操作过程

1、第一阶段(2008.10—2008.11):研究准备阶段。论证课题,做好课题申报的有关工作;开展本课题及相关理论学习,收集理论学习及经验总结参考资料;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明确目标和职责。

本课题被立项后,我选取了一些与教育科研相关的书籍,如《学与教的心理学》、《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教育学》、《高效率教学》、《青少年心理学》等,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学习。其次,我对所带的班级进行观察、分析(见附件)。了解了学生预习历史与社会的现状,找到研究的根基,体现研究为教学服务的宗旨,充分做好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2、第二阶段(2008.12—2009.9):研究实践阶段。开展实验,深入研讨,不断总结。

2

一、概念的界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会终身受益。课标也向我们提出,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我开始了对实验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所谓预习,指学生在教师教授新知识之前,学生首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了解新知识,领会其内涵意义,形成初步影响,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理解,找出疑难点,从而上课听讲新课能够有的放矢,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有效的预习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和动力;预习环节的实施可以培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预习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课堂反馈,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现在,新课程要求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提高课堂效率迫在眉睫,而有效的预习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重要的捷径之一。

二、指导预习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为了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预习,我十分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时并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是听课前的准备,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它实际上是个对学习东西的发现过程。预习能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提高听课水平,增强自学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我是通过三个阶段来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第一阶段:常规式课前预习法。

刚开始预习时,没有全方位铺开,想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深入。

具体实施步骤:一是让学生“读”教材,概览全文,整体感知。即要求学生总体浏览,快速通读课文,并结合引言、标题、正文、活动题、阅读卡、图片思考,以辨识文体,了解上课的大致内容,整体感知大意。弄清新教材中的新概念,掌握新课的基础内容。二是让学生“画”,找出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学习新课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主要问题。将书中的重点用笔画下来。要在特别注意的地方用“△△”重点号标出重点词(如:历史与社会中许多“之最”、“核心”、“根本”等),难点的地方用“?”标出疑惑等等。三是预习的时间自主安排。

这种预习的方法简单,适合的面广,操作性强。一方面是对新课文知识的预习,另一方面是以此检验自己认知水平,看看在课前独立学习的情况下,自己能

3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前预习的实践与研究》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前预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课前预习是一个好习惯,很多中考佼佼者在介绍经验时都会提到这一点,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实对历史与社会课前预习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很多学生不注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fh3o1yihe4bptb11x4w7g2499ip7300mk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