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寻找《池上》的语言生长点
导读:本文是关于寻找《池上》的语言生长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寻找《池上》的语言生长点 作者/罗 兴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池上》。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简短易懂,明白如话,读来却趣味浓厚,回味无穷。 就是这样一首浅显易懂的古诗,如何在浅显的语言中求深,寻求学生语言的生长点?这是我们文本解读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质朴,再现故事
整首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秉承了诗人白居易向来追求的“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全诗简短易懂,趣味浓厚,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小娃撑着一条轻便的小船,偷偷采摘了白莲。小娃不懂得隐藏好自己的踪迹,你看,荷塘上的浮萍,由于小船驶过,分出了一条水道儿来。偷采人家的白莲,却不知掩饰,小娃的天真由此可见。 二、品读诗眼,体会用字
朱自清曾说,诗歌是语言的精粹。欣赏诗歌,用字是不能忽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略的。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小娃背着大人划船采莲回来,以为不会被人发现,活似一幅“偷采白莲图”;后两句写小船冲开浮萍,出现了长长的水痕,完全暴露了小娃的行踪,构成了一幅“浮萍泄密图”。这两个典型的童事场景,分别用了“偷采”“不解”这两个诗眼来凸显童趣。一个“偷”字,给了我们无限遐想:一个六七岁的小娃,看见池塘里那鲜嫩可口的莲蓬,垂涎欲滴,四顾无人,就偷偷摸摸地采摘了尝尝,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但是被岸上的白居易瞧了个正着,自然觉得有趣。而后两句中的“不解”二字则更显得这个小娃天真可爱。这里的“不解”即不明白、不懂得、不知道,但这仅仅是作者眼中的“不解”,是我们成人眼中的“不解”。在孩子心里,还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尽情偷着乐呢。
诗歌意境具有涵泳之美,除了上述的“偷采”和“不解”让我们体会到“意求深,字求浅”外,我们还可以抓住“小”字。该诗分别在“娃”和“艇”前加上“小”,让人读来有一种轻快之意。
三、选材巧妙,品味故事
题为《池上》,给我们呈现了在池塘上的一幅动感的画图:一个顽皮的小娃背着父母偷偷地到池塘上采摘自己心仪的白莲,然后兴致勃勃地回来。就是这么一件事,作者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去偷采路上的好奇与紧张,偷采中忐忑不安与兴奋等等,而这些作者都没有写。诗人仅仅选取了偷采成功后“兴尽、归舟”的场景。这样的选材切入点虽小,却给这首古诗带来了无限想象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的空间。同时,这一镜头富有戏剧性,凸显了儿童的“趣味”,给全诗铺垫了一派欢快、轻松、自在、喜悦的基调,使得小娃天真烂漫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
再者,在人物的设置方面也见其巧妙。诗中的“娃”是男孩还是女孩?娃,在《说文解字·女部》中解释为“吴楚之间谓女子日娃”。到了唐宋人笔下,女子年龄明显变小,很多诗词显出来的“娃”是少女、小姑娘的代称。元明以后,娃多泛指儿童。根据“娃”字意义的演变,基本可以理解为娃是少女、姑娘。请看下面这些诗句中的“娃”——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邻娃尽著绣裆襦,独自提筐采蚕叶。(陆龟蒙《陌上桑》) 娃馆疏兮绿草积,欢房寂兮紫苔生。(王勃《七夕赋》)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白居易《忆江南》 如此看来,白居易笔下的“小娃”似乎更应该是小女孩。如果是女孩子,对于诗的理解又将是另一番滋味了。 (作者单位:江西于都县马安上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