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题模板精选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高职院校“网络课程群”建设的机理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从2000年教育部批准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网络课程资源。到2014年为止,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的大学课程就达18416门,其中高职课程达5428门。教育部教高[2015]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了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4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一宏伟目标。随着国家精品课程、视频开放课程等不断涌现,门数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交叉的网络课程如何联系起来、相互支持,以提升教学的综合效益,成为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与教学应用的重要问题。为促进不同网络课程的协同创新,可以按照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的归属性,把内容联系紧密的网络课程作为课程群来进行建设。“网络课程群”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实现的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网络课程体系。”网络课程群以网状模式突破了单门网络课程界限分明、互不联通的弊端,将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横向交叉渗透,既能促进单门网络课程教学效益的提升,又能实现不同网络课程的互相补充和协同创新。
一、网络课程群知识建构特点分析
在网络课程种类不断增强、内容不断丰富的背景下,发挥网络课程群的知识建构特点,既有助于高校整合网络课程资源,推广普及优秀的教学成果;也有益于提高网络课程群的教学效果,促进网络课程群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不同网络课程的知识,优化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
随着同类课程数量的不断增加,知识雷同、内容重复等问题难以避免。传统的网络课程理论侧重于将网络课程视为静态的知识体系,较多关注单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教学应用状况。而网络课程群则可以打破单一网络课程视角的认识局限,有助于人们思考网络课程之间的关系,促进相关网络课程整体教学效应的提升。网络课程群还可以优化与整合不同的网络课程,“使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设备、师资队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等在教学系统中更好地得到优化,从而达到加强联系、减少重复、压缩课时、增加效果等功效。”单门网络课程与其他网络课程交叉互补,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某一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会影响其他网络课程的知识学习,而其他网络课程的知识内容又改变着此课程的知识建构效果,最终促进整个网络课程系统的知识创新。
(2)支持跨课程网络学习,提升学生知识学习效果。
“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课程变革有深刻的影响。课程变革要整体地考虑,各门课程要相互协调。”单门课程与三门以上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交叉融合而形成课程群,实现了课程间的相互连接、相互配合,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课程群的建设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网络课程群是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对传统课程群进行的优化和改造,既能规避传统课程群的缺点,又能增强传统课程群的优势。网络课程具有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学习资源的共享性和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能够实现不同网络课程“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 (3)促进学习不同学科知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以网络课程群形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打破了不同院系以及院系内部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隔阂,使教师拥有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学习不同课程的知识,有助于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作为课程群建设主体的教师,要具备将不同课程内容进行融合的能力,不仅要熟
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优质课题模板精选
悉或精通一门网络课程的内容,还要学习不同网络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剔除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内容,提高网络课程群的教学效果。在网络课程群的知识建构活动中,应该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设优质网络资源,从而更深入地研究并解决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二、网络课程群知识建构中的问题
鉴于网络课程群知识建构方式的多样性、复杂性,为便于开展研究,项目申请人在研究资料的选择和使用方面主要侧重于高职院校网络课程群,这是因为高职院校网络优质课程的门数相对较少,将其作为课程群建设机理研究对象相对合适,但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中小学、本科院校、民办学校等其他类型学校的网络课程群。
项目申请人认为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群知识建构中,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这个问题就是:
网络课程群的建设往往是基于人为经验总结未能洞察不同课程间的关联,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
在国内,课程群建设侧重于归纳具体学校或具体课程的实践状况,基本上属于经验的总结。课程与课程交叉形成课程群,不仅是课程研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的课程群研究尚未深入到研究不同课程的关联,洞察知识生长的机制,挖掘知识创新的源泉。因此,人为经验可以为网络课程群建设提供参考,但无法提供有效指导。比如,高职院校开设“电路板焊接”中的“综合最短焊接法”和“运筹学”中的“图论”其实就有着极强的知识关联,只是这种关联很难被人为发现。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对于研究课程群的知识关联问题,项目申请人试图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来加以解决。
数理统计中的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都是用来进行系统关联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要求有较大的样本容量,同时还要求样本服从某个典型的概率分布,还要求各因素数据与系统特征数据之间呈线性关系且各因素之间彼此无关,而这些要求往往是难以满足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
灰色关联分析是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在1981年提出来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该模型具备简单、适用性强、精度高等优点。由于具有以上优点,该模型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展极为迅速,应用成果累累[1-4]。
2016年项目申请人在传统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灰色Hausdorff关联模型”(SCI) [5]并应用到舰船通信指挥干扰源的快速识别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既然网络课程群建设需要将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知识)交叉融合而形成课程群,那么什么是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知识)就需要一个判别标准,项目申请人相信利用 “灰色Hausdorff关联模型”并结合人为经验是能够解决这一难题的。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以灰色Hausdorff关联模型理论为基础,提出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知识)的一个判别标准,再结合人为经验来改进这个评价标准并加以应用。 技术路线及实施步骤:
1. 在“爱课程”、“超星”、“尔雅”等优质网络课程网络平台上收集高职院校开设的某
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优质课题模板精选
门课(某专业)的网络视频和数据资源。
2. 以灰色Hausdorff关联模型理论为基础,提出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知识)的一个判别标准。
3. 结合人为经验来验证这个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改进这个标准。 4. 完成某课程(某专业)的网络课程群建设。 实验手段:
具体网络课程资源由“爱课程”、“超星”、“尔雅”等优质网络课程网络平台提供。
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
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