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鉴赏古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主要包括对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还包括对一些富有一贯性的意象和情感倾向的评价。对作品涉及的背景现实和作者的经历、主张、志向等要能有所了解,对各类古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形成属性认识,对一些古诗常见的意象和典故传说的也要有所了解。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1.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草树、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
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评分标准:意象2分,5个以上2分,少于5个1分。概括画面2分,意思对就可以,分析1分。)
①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阔意象和分析意境的题目,注意意象尽量找全,意境概括最基本的要求是情感基调不
能出现问题。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分)
【答案】①伤春之愁。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②怀念亲人之愁。此中游子凝想当
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信,令人惆怅。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对1分,分析1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的青年将士形象。“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
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折射出将士们装备精良、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 秋风走马出咸阳”,描写了将士们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的情形,“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描写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前两句。首先要概括出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青年将士),然后再概括其
特点(飒爽英姿、戎装出征),最后要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
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是直接抒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山居十首 陈造
一室市声外,生经良不孤。 园花非独笑,风竹巧相娱。 为客求鹅母,供家课橘奴。 残年温饱尔,外此亦何须。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颔联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与竹人格化,表现出花的妩媚,竹的风姿。营造出一种凄冷的
气氛。衬托出诗人孤独的心境。 【解析】
试题分析:颔联是描写景物的诗句,因此解答此题,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描写的特点及营造的氛
围,再由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笑”“相娱”将花与竹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表现了花与竹的情态,结合整首诗歌大意来看,颔联以乐景衬哀情,将诗人孤独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6分)
【答案】从整首诗来分析,结合环境描写以及时代背景来分析,要分析出形象所表达的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先确定写法,这首诗歌采用了以景写人和以事写人相结合的手法,故
侧重的是人的心情与遭遇,由第一题可知,诗人的心情是孤独的;由“残年”“温饱”“课橘奴”可体会出诗人孤独、困苦潦倒的情形。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本词写于作者闲居带湖时期。
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5分)
【答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词的上片描写了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在灯前翻飞,屋外
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的景象,(2分)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凄苦、
孤寂、落寞的情怀。(1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词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时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罢官闲居,(2分)
壮志未酬的辛酸、愤懑之情跃然纸上。(2分)梦醒后却仍心系“万里江山”, 表达了词人虽身居破庵,却胸怀天下,不忘统一大业的崇高爱国情怀。(2分) 【解析】
试题分析:上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下片作者抚今追昔,对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沦陷感慨万千,表现了作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 考点:鉴赏诗歌的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任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陆游诗歌中隐含的情感。(6分)
【答案】前六句借“湖山胜处”“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
色之幽美,以“下鹭”“鸣蛙”反衬环境之幽静(1分),表现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2分);尾联直抒胸臆(1分)叹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什么情感,通过什么方式表达的,前面的分
析只要合乎诗歌的内容即可给分,情感4分,分析2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都对初夏的景致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试从着眼点的角度分析异同。(5分)
【答案】两首诗歌写景时都视听结合,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1分)陆诗的“槐柳阴”“鹭”“草”
“花”、吴诗的“桃花”“野梅”都是视觉,(1分)两首诗中的“蛙声”都是听觉,(1分)不同的地方时吴诗还有“野梅酸”中的嗅觉(1分)和“十日寒”中的触觉。(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写景的着眼点的题目,注意视、听、嗅、触等感觉的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有何作用?(5分)
【答案】春天烟雨迷蒙中,渔翁醉眠桥畔,草木生机勃勃,(2分)写出了环境和作者的闲适自得的心情
(2分),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1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下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归隐之情。(2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是通过拟人(或移情)
和用典的手法抒发的;(2分)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的自然上,(1分)然后借助陶潜的典故含蓄地表达情感。(1分)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情感,然后分析手法,手法主要是拟人、移情和用典。 考点:鉴赏诗歌的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诗歌的第三联用了两个叠音词,试分析其效果。(5分)
【答案】“暮吹”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2分)“寒云”以
“惨惨”状其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2分)此联用两个叠音词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一幅萧瑟、惨淡的秋景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主要是炼意、炼境、炼结构、炼手法,此题主要是炼境,答题时具体
分析对景物描绘的的作用,然后概括意境。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从结构上分析尾联的作用。(6分)
【答案】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1分)登临此地,谁还有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