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则不固”辨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则不固”辨析

[ 摘要 ] 《论语》中“学则不固”的“固”历来有歧义,有释为“蔽”,有释为“坚固”, 从词源上及文献

看, 此二义均为常训,但在上下文关系中看, 训为“蔽”更合理; 从孔子的 人生追求来看,学问当破除固陋、执滞而上达于“道”,更应以不固陋而不是坚固。

[ 关键词 ] 孔子 论语 “学则不固” 解释 德性修养 《论语 ? 学而》第八章一段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其中“学 则不固”的“固”字,历来有歧义: 《十三经注疏》 《论语注疏》录孔安国注: “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 不能坚固,识其义理。 ”邢昺“《正义》曰此章勉人为君子也。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其说有二: 孔安国曰, 固,蔽也。 言君子当须敦重, 若不敦重, 则无威严; 又当学先王之道, 以至博闻强识, 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 言人不能敦重, 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 理也。明须敦重也。 ” 后人释此处“固”字,大致不出上两种意义。

朱熹《论语集注》释为: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 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 ”取第二义“坚 固”。只语不提另一义。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也保留了孔安国的两种解释,并说“郑(玄)注《曲礼》云‘固, 谓不达于理也' ,注《祭义》云‘固犹质陋也' ,皆闭塞之义。 ”“《诗?天保 ?传》:固,坚也。 亦常训。”但解释本句为“不能敦重,无威严,固知其学不能坚固也。义与前异,亦略通。 ” 言下之意,释“陋”较通达。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说: “‘学则不固' :此句有两解。一,固者坚固义,人不厚重,则所 学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固陋义,人能向学,斯不固陋,四字自成一句。 ”照 录前解。但他又补充说: “今按本章分指五事,似当从后解。若依前解,当云学而不固,或 虽学不固,始是。 ” [1] 进一步从句法上进行辨证。

杨树达先生在《论语疏证》中,取《广雅 ?释言》 :“固,陋也”解释,并引《礼记 ?哀公问》 句“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 ”及《左传? 定公十年》“吾伪固而授之末”句 兼杜注“ 伪为固陋不知礼者,以剑锋末授之。”提出“学则不固,谓人能学则不至于固陋 鄙倍也。此与‘敏则有功' , ‘信则人任焉'句例相同。与上句别为一事,承上句训说者非 也。” [2] 其旁证: 《阳货》“由也”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 蔽也狂。”

从各家解释的不同,可以看到问题存在几个方面:其一, 此处“固”字该何训;其三, “固”与孔子论“学”有何关系。下面试辨析之。

固”字该如何训;其二, 《论语》

固”字训解

《说文解字》释: “四塞也,从口,古声。 ”许慎注曰: “四塞者,无罅漏之谓。 《周礼 ? 夏 官》‘掌固'注云:固,国所依阻者也。国曰固,野曰险。按:凡坚牢曰固,又事之已然者 曰固,即故之假借字也。” 此解从字形入手,当为固字的本义。由此引申,则有“坚固”、 “执一不通”、 “鄙陋”“本然”“已然”“常然”“固然”“固守”等义。 (见 (《康熙字 典》 )因此,被解释者采用的“坚固”“固守”之义与 “鄙陋”(“蔽”)“执一不通”“固 执”之义本是一致的,其区别是前者就其积极的、肯定的意义而言,坚固,不易受侵害,不 易受损;后者则就其消极的、否定的方面而言,在思想上的固则为固守己见、执一,走向极 端变成“执一不通”的僵化。而“不固”则相应为“不坚固” (否定义)和“不固执” “不固 陋”(肯定义)。

固”字此二义在先秦文献中处处可见,而且取“坚固”义更为常见, 劼、巩、坚、笃、掔、虔、胶,固也。 (《尔雅?释诂》)

如下例: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尚书 ?夏书?五子之歌》 ) 域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 ?礼运》)

《礼记 ?月令》)

土事毋作.慎毋发盖.毋发室屋.及起大众.以固而闭。

“恒,德之固也”。(《易经?系辞下传》)

执用黄牛,固志也。 ” 《易?遯?象》)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春秋左传 ?桓公二年》 )

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 《春秋左传 ?文公元年》 ) 本不固者末必几” 。《墨子 ?修身》) 兵劲城固” 。 《荀子?王制》 )

骨弱筋柔而握固”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老子》第五十五章、六十七章)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 (《韩非子 ?解老》)

方者执,执则固,固则信。 ” (《管子 ?君臣下》 ) “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 谓圣人。” (《荀子 ? 儒效》) [3]

以“固”为“固陋”义的,见于以下几则: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 (《孟子 ? 告子下》 )[4]

“辍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故辍朝而顾, 君子谓之固。在朝言礼,问礼对以礼。”(《礼 记?曲礼》)[5]

“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 ” (《礼记 ?哀公问》)

正因为此二义均为常训,在对论语的理解上产生歧义也就毫不奇怪了。 二、《论语》中的“固”释义

《论语》中则“固”字出现共十次 [6] ,除“学则不固”外,分别见于以下各处:

“奢则不孙, 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 (《论语? 述而》(以下引 《论语》 只列篇名)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罕》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 (《宪问》) “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 (《宪问》) “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 《卫灵公》) “固相师之道也。 ” (《卫灵公》)

“今夫颛臾, 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 ( 《季氏》) 在以上各句中,分别有“本然” “已然”“坚固”“固守”“固执”“陋”义,可见, 《论语》中 “固”字的用法与当时通行的并无大异。因此, “学则不固”句中训为“坚固”或“固陋” 均有依据, 但从上下文关系上考察, 则本句中产生歧义原因有两重, 一是由于对所谓 “五事” 的关系的理解不同,一是对于对句式“…则…,…则…”结构的理解不同。

那么,原文 “五事”并列还是递进关系?在 《论语》 中“五事” 并非一个完整、 固定的说法, 对“五事”各种解释都没有理出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反之,在其他篇中同样录有“主 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子罕》)“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 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颜渊》)这表明“五事”实际上至少分为相互 独立的两部分: “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与“主忠信, …”,也就是说本来就没有所谓成 为一整体思想的“五事”。 剩下的就是前后两部分内部的关系。从邢昺到钱穆都有一个共 同之处,就是认为“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若为递进关系, “坚固” ;若二事

为平列, 则当释为 “蔽”。邢疏顺着孔注先以 “蔽” 释“固” ,训为“坚固” 在后, 尽管在“学” 字上做了些引申 (“学先王之道, 以至博闻强识” ),其基本前提仍是二事并列。 而在应用 “坚 固”义时,不但使前两事成一递进关系,而且“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也成为递进关系, 使整段话由“五事”变成“三事” ,这样,一段话分为三组,文句结构又不相同,显然不合 古语习惯。从邢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 和朱熹“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 学亦不坚固”的解释上看, 把“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说成为递进关系。我们看到,在《论 语》中,“…则…,…则…”(“…则不…,…则不…”)的句式,往往是用于并列或对举而不 是递进关系。如: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子路》)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固”当释为

“学则不固”辨析

“学则不固”辨析[摘要]《论语》中“学则不固”的“固”历来有歧义,有释为“蔽”,有释为“坚固”,从词源上及文献看,此二义均为常训,但在上下文关系中看,训为“蔽”更合理;从孔子的人生追求来看,学问当破除固陋、执滞而上达于“道”,更应以不固陋而不是坚固。[关键词]孔子论语“学则不固”解释德性修养《论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fbwn5dhht1is530855j3blzb1bw3200hq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