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策略研究方案
AA县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高速发生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多元化思潮的撞击下,社会上的贫富现象日益严重。作为一大群体——弱势群体随之呈现于社会大潮之中。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也就自然地成为一个小弱势群体。近年来,各方面的仁人善士给校园弱势群体在经济上以大力扶持,使他们不至于远离校园。但是,由于他们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心理、行为等方面易于出现问题。因此,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心理弱势,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一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把心理素质列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全体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这一目标出发必须加强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且发展不够平衡。尤其是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心理素质不尽人意,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预防、疏导、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倾向,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
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长期以来,学校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忽视了学生思
想水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培养。教育的畸形发展,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制约了儿童自身的发展。
从县城区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来看。县城区绝大多数弱势群体对子女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百依百顺”、“包办一切”“听之任之”现象与“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为此,关注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的内心世界,改变他们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是县城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
2、所要解决的问题 (1)学习心理方面。
探讨解决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上顾虑重重,焦虑程度严重,学习被动等问题。
(2)情绪情感方面。
解决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存在孤僻、冷漠心理以及存在的胆怯、羞涩心理等问题。
(3)交际心理方面。
解决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交往过程表现出的自卑、怯弱、排斥、闭锁以及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等问题。
(4)意志心理方面。
解决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表现出的自觉性较差,坚韧性不够,自制性不强以及缺乏自信,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
另外,解决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在校情绪不良,心情烦闷,不愉快等问题。
我校以辩证唯物主义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协同,增强其整体功能,从而优化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带动整体素质的全面、协同、自主构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
socialvulnerable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是指一部分在经济收入、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弱势的劳动者,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素质人员,部分单亲家庭成员以及残疾人等。
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包括原有的城区贫困儿童,特别是女童,而且包括新出现的下岗职工子女、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以及单亲家庭的儿童等群体。本课题所涉及的“弱势群体子女”指:在我校学习的外来和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及本地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或身体有残疾的学生。
本课题所涉及的“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指:他们身上存在的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与他们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及不良生活万式有关,如自卑、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研究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研究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反对贫困,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共同的呼声。随着国际社会人权观念的深入人心,对人权的保护,尤其是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各国学者纷纷展开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研究,各国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法律规范,逐步建立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制度,并不断修改完善。但对弱势群体子女及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涉及较少。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2002年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使用,这表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着手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了。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其中就有针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如北京、上悔、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关注较多。但对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尽管有这方面的探讨,但涉足不深。关于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与策略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学习借鉴他人研究经验,分析我校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县城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策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