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及其月相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2017年版)“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其成因”
【课标分析】
掌握观察月相、 月食、日食、潮汐的基本方法。如果没有实地观察的机会,当地如有天文馆、天文台等场所,可以组织学生参观, 也可以利用视频 及图片资料进行学习。 这里的“描述”是指会用通俗的语言说出这些现象的形态和过程。在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时,要注意把握深度,重点在定性分析和说明,不要求定量计算。例如,分析月相的成因时,重点在分析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分析海洋潮汐的成因时,重点在说明日、月引力对地球潮汐的作用过程,不要求计算引潮力的大小。 【教材分析】
现行人教版地理暂无与本条课标对应内容。本节课作为拓展延伸课程,是在学习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进行一个浅度的学习与认识。 【学情分析】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一度成为国民热度话题,也是同学们了解月球的窗口,加之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相关内容的学习,为月相变化,潮汐等打下了基础。 【设计意图】
对于月球,人们的想象从古至今未曾停歇,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人类心中的梦想之境。思乡的情怀、探索的欲望,都交织在一汪皎洁的白月光中。
如今,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自从1958年探索月球以来,人类和无人探测器已经成功着陆过月球数十次,但这些着陆任务全部位于地球正面。而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迟迟没有揭开。
在本节课,以地球与月球的之间的关系为出发,揭开月球的面貌,月球表面的地形,以图片影视资料向同学们进行展示,鉴于学校天文设备有限仅以图文资料展示。最后以实验手段,结合第一章地球自转公转相关知识,演示操作月相变化,以加深对月相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描述不同时期月球形态(即月相)和过程 2、 说明日、月引力对地球潮汐作用的作用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演示月球形态和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演示月球形态和过程 【自主学习】
阅读月球基本概况材料,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材料一:
月球表面存在明暗不均现象,用小型望远镜更能看清楚月面上地形起伏的细致特征。月海:月面上比较阴暗的部分。实际上,没有任何形态的水,而是广阔的平原,
由于有大范围的熔岩流,反照率低;月陆:月面上比较明亮的部分(高出月海2-3km,反照率高);环形山:四周凸起,中部低凹的环形隆起(月坑)
(1)月球表面基本地形有哪些?
(2)你了解过哪些月面的相关地形,请分享。 【教师点拨】
【活动探究二】阅读材料二 完成相应问题 材料二:
月球曾经以较快的速度自转,但是由于来自地球的引力不断对月球产生作用力,这个力与月球的自转方向相反,就像把月球往回拽,导致月球自转速度不断减慢,直到绕轴自转的周期与绕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同,为27.32天。
于是,现在的月球总以同一面持续面对地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潮汐锁定”(听着还有点小浪漫 材料三:
潮汐锁定的影音资料
(1)小组讨论潮汐锁定的成因
(2)潮汐对地球的影响,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观看月相变化实验视频
由新月变为满月的过程中,当月球绕行其轨道的1/4行程时,叫上弦(初八),这时,太阳照射月球的方向,与地面观测月球垂直,人们见到的月亮明暗各半,为上弦月。上半夜出现在西部天空。月亮位于太阳东边,明亮的凸面向西
由满月变为新月的过程中,叫下弦,为下弦月(二十三)后半夜见于东方天空,月亮位于太阳的西部,凸面朝东。
【拓展迁移】小组为单位进行月相变化演示 【自检互评】
小组合作完成以思维导图形式画出月相成因即变化过程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水平与层次要求过高,在水平层次较弱的班级不太适合
没有实地考察的机会,如果有机会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天文馆,天文台等场所进行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