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项:发展性原则是指通过活动使幼儿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道德、意志、情感等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7
本题考查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非常注重幼儿的感官教育。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把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的教学结合起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二是自我教育的原则,提倡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自我选择、独立操作、自我矫正。感觉训练应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训练。其中,触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感觉训练中是最主要的方面。A项正确。
B项:集体教学不属于蒙氏教育思想所倡导的理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他创制出了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称为“恩物”,其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恩物”由特定的材料组成,其本身形状不变;作业则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木、竹等制作某种物件。福禄贝尔认为,作业可以开阔儿童的视野,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地把游戏活动列入教育过程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总是通过间接手段而达到。真正的纪律是通过作业第一次显现出来的,到了某一时刻,儿童对这一项作业有强烈的兴趣,从他脸上的表情和注意力集中于一项工作的持续时间上可以看出,这个儿童已经踏上了纪律之路”。她所认为的间接手段就是“工作”,即儿童自发的活动,不仅仅是游戏,还包括其他的多项活动。所以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强调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结合。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8
本题考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评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评价,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包括: (1)观察评价法。
①自然情境观察: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的活动情境中表现自己,教师应观察幼儿的行为,并进行记录分析或评定等级。
②设计情境测查:情境测查的程序为“设定观察、评价项目—选择自然情境,捕捉要观察的幼儿发展内容—评价幼儿的发展情况—设计相应课程、活动计划—促进幼儿今后的发展”。
(2)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用于描述幼儿发展的历程,并对幼儿发展水平与过程、趋势进行评估。与幼儿发展有关的信息都可以放进成长记录袋。
(3)表现性评价法: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幼儿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其发展水平。幼儿是主动的参与者、积极的展示者,评价的情境应是幼儿感兴趣的,能参与的,能理解其意义的,能够比较完全、真实地反映幼儿实际水平的。
(4)等级量表评价法:通过设计评价表记录获取有关幼儿发展水平的数据信息,并区分幼儿发展程度与等级,注重质性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故正确答案为D。
9
本题考查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晩期,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事物较为本质的特征,如功用的特征或若干特征的总和,即能理解实物的功能性特征。实物的功能性特征是指物体能用来做什么,如“狗可以看家”就属于功能性特征,大班幼儿是可以获得的。B项正确。 A项:大班幼儿无法理解实物概念的本质特征,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实物的表面特征不仅大班幼儿可以获得,小中班的幼儿也可以获得。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实物的熟悉特征不仅仅是大班幼儿所获得的对实物的理解。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0
本题考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部分。《指南》中指出 3—4 岁的幼儿能够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能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A项正确。
B项:《指南》中指出 4—5 岁的幼儿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感知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初步感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指南》中指出 5—6 岁的幼儿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能发现不同种类植物之间的差异属于中班幼儿的学习目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1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将儿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7 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2—4 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2)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3)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4)不守恒,只能注意到物体的某一个特征。
(5)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头脑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6)集中化思维。思维存在集中化的特征。他们在做出判断时倾向于运用一种标准或维度,比如长得多、密得多或高得多。
12
(1)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在感受美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2)有利于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 (3)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借助形象化的方式认识世界,促进 了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展。
(4)幼儿园美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为提高 全民族的素质奠定了基础。
13
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1)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意义。
①培养幼儿的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②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习在集体中生活。 ③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维持班级秩序。 ④增强幼儿的安全感,有助于幼儿健康成长。 (2)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方法。
①讲解示范法。教师向幼儿讲解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②渗透教育法。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评价激励法。定期对幼儿的生活行为进行检查和评比。
④图示观察法。以简洁形象的图示,引导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完成新技能的学习。 14
(1)石头在班里朋友不多的原因:
根据材料分析,石头的气质、性格特点和社交方式是影响他与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 从气质类型上分析,石头倾向于胆汁质,精力旺盛、好冲动,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往,但交往方式比较直接、豪放,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
从同伴关系类型上分析,石头属于被拒绝型儿童。被拒绝型儿童的行为表现是在交往中活跃、主动,但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材料中,石头冲上去紧紧抱住林琳,让林琳感到不舒服,推开了石头,石头又跺脚大喊。这说明石头没有掌握正确的同伴交往技巧,性格急躁,因此被其他幼儿拒绝,朋友很少。
(2)教师可以运用一定的策略来帮助石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教会石头必要的社交知识与技能,培养石头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分享、助人等行为。
②教会石头参与到游戏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与其他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③当石头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时,鼓励石头寻找冲突的原因,商量解决的办法。 ④教会其他幼儿接纳石头,及时表扬主动与石头一起玩的幼儿。
⑤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教师与石头的家长协商一致,共同努力。
15
(1)我更赞同 B 教师的想法。该教师支持幼儿的新玩法,这一理念符合游戏的基本特征。
①“运病人”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运病人”游戏的开始、角色分配、道具选择、情节发展等都是幼儿自主协商决定,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应尊重并支持幼儿的自发游戏,保护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运病人”游戏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中的角色行为和语言来源于幼儿对自己的生活和经验的想象和创造,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该保护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③“运病人”游戏是充满愉悦体验的。幼儿在“运病人”游戏中,有的拖,有的拉,有的抬,玩得不亦乐乎。由此可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快乐的,教师应该支持幼儿的游戏,进而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
(2)“运病人”游戏属于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运病人”游戏的教育作用如下。
①促进幼儿认知、身体和语言的发展。在“运病人”游戏中,可以增加幼儿关于照顾、运送病人方面的“医护”知识,提高幼儿交流表达的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运病人”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增加对“病人”这一角色的了解,体会要关爱病人的情感;可以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此外,在与同伴共同“拖”“拉”“抬”的过程中也提高了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运病人”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游戏活动,并且在游戏中可以思考“运病人”的多种方法,促进幼儿的发散思维的发展。
④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运病人”游戏可以让幼儿体验各种情感,如友好、同情、责任心等积极情感,也可以促使幼儿在成功运送“病人”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等。 16
(1)活动名称:大班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 活动总目标:
①情感目标:发自内心地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之情。 ②能力目标:能理解指令,具备初步的纪律意识和任务意识。 ③认知目标:初步感受小学生活的内容。
(2)子活动一 大班社会领域活动——我要上小学 活动目标:
①幼儿能够对小学生活产生好奇与向往。 ②能听懂指令,能完成任务。 ③幼儿能够知道小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活动准备:
音乐《早上好》;幼儿园毕业照;小学环境图片;开学典礼和上课的小视频领巾和小学校服。 活动过程:
①导入活动:播放音乐《早上好》,幼儿跟着音乐热身,激发幼儿活动兴趣②基本部分: a. 欣赏往年幼儿园大班小朋友们的毕业照,老师提问幼儿园毕业之后小朋友做什么,通过幼儿的回答引出“小学”的主题。
b. 观看小学开学典礼的小视频,通过升旗仪式整齐的队形、上课时齐刷刷答问题,请幼儿直观感受小学生活的内容及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
③拓展深化: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并请幼儿试穿小学校服。 ④结束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到角色区畅想小学生活。 (3)另外两个子活动的名称、目标如下。 子活动二 大班绘画活动——我上小学啦 活动目标:
①幼儿懂得欣赏并评价自己及同伴的作品,从中感受到创作的快乐。 ②绘画技能能够实现主题明确,内容丰富。
③幼儿自然、真实地呈现心目中向往的小学生活内容。 子活动三 大班健康活动——安全小能手 活动目标:
①具备安全意识和一定的警惕性。 ②具备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