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南京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试卷及整理答案2000-201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总已经不仅是在这里,而且也同时在那里。或者说,自我总已经在这里与那里之间,总已经弥漫着整个世界。这样,胡塞尔\交互主体性\实质上就并不是由\我\与\他人\组成,而是同一个自我的群体化:自我和他我,主体和陌生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自我、同一个主体:不过它时而在此,时而在彼罢了。

既然交互主体本质上就是同一个主体或同一个自我,所以当我们说交互主体构造世界时,实质上就是在说同一个主体在构造世界--通过不断地把每一个\那里\都转换为\这里\。而这就意味着,当我\从那里出发去感知时,我将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是以相应别的显现方式罢了,就像这些显现方式都属于那个本身在那里的存在那样\。换言之,\构造性的每一个物,都不仅包含我此刻从这里出发的诸显现系统,而且也包括与那种把我放置到那里去的位置变化完全确定一致的诸显现系统。\ [22]所以交互主体在其交互经验中所构造的世界,最终是同一个主体从不同位置出发的、但又作为一个总体所构造出的世界。因此由交互主体构造的世界就只能是同一个客观世界。

这样,由在不同位置但却是同一个自我所组成的超越论的交互主体,就为同一个客观的、超越的世界之可能性提供了超越论的保证。就此而言,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意义可以比拟于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为了解决认识如何与对象相符这个认识论难题,康德干脆把对象解释为主体构造(感性直观加知性范畴)的产物(现象界)。与之相似,为了解决一个对所有主体而言都保持为同一的客观世界究竟如何可能这个问题,胡塞尔干脆也把这个世界解释为原本就是交互主体以交互主体性的方式所构造的产物:\一种交互主体地共同体化的经验\的观念相关物。这样,一个对所有主体而言都始终保持同一的客观世界也就获得了超越论的保证。然而,这也正是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问题或界限所在:当它为此不惜把\他人\解释为\他我\的时候,它也抹杀了\他人\,并因此堵塞了通往\他人\之为\他人\的现象学道路。

* 哈贝马斯所追求的是“社会的合理化”,而在他看来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惟一有决定性意义达到 是“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交往行为包含着三重关系: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关系;处于互动中的实践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一个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自身的主体性、他者的主体性的关系。交往行为是基本的人类行为,以实现行为双方一致为目的。 * 在哈贝马斯看来,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他提出的基本措施有:(1)选择恰当的语言对话。但凡是言语行为受阻和被歪曲的地方,便不会有合理的交往。对话双方必须选择一种能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2)承认和尊重共同的规范标准。哈贝马斯把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寄托在社会全体成员对共同的规范标准的认可上,它应是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能被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循。

03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12分,共60分)

1、绵延(柏格森)

*绵延就是真正的的时间,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而科学的时间则受空间概念的影响。绵延是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纯粹异质,不可估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柏格森强调:纯粹的绵延不是一个量。只要我们企图去测量它,我们就是在用空间取代它。

*人们内心体验到的纯粹绵延是真正的实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 2、试错法(波普尔)

*证伪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试错法。试错法的一般步骤是, 首先大胆地提出猜测和假说,然后努力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相符合的事例, 并根据事例对假设进行修正。每次尝试有缺陷后, 再提出更好的假说, 运用同样步骤对其进行证伪。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是永无休止的。

试错法在本质上是演绎的方法。在方法论中, 人们通常把从一般原则推导到具体事例的过程称为演绎,把由具体事例推导一般原则的过程称为归纳。波普认为,经验科学方法的性质是演绎。

3、“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奎因)

*第一个教条是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蒯因批判的重心放在分析命题的标准。他指出这一标准最终仍要诉诸经验, 因而不能与综合命题相区分。分析性的标准或是同义性, 或是必然性, 或是语义规则, 这三者都要通过经验事实。

*蒯因所说的经验主义的第二教条是还原论,即, 关于事实命题的意义可以还原为记录直接经验的语句。他指出, 关于事实的命题是关于周围世界认识的一部分,并不只与个别的直接经验发生联系。单个经验不能起检验作用。经验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命题体系,而不能被还原为记录直接经验的单独命题。

4、存在先于本质(萨特)

*这指的是人的本质出于人的自由创造。这里所谓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包括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存在在先”的意思是“自由在先“。物总是消极被动的,没有自由,不能自己造就自己。它们的本质是当它们作为人(自为)的对象而存在的时候由人赋予的。就它们作为人的对象来说,它们的本质先于其存在。

西方传统思想中,基督教的上帝是存在的源泉,上帝在人的存在之前决定了人的本质。萨特说,启蒙运动虽然否定了上帝的决定作用, 但又假设了一个 “人性” 作为人的存在之前的本质。存在主义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推演到底, 得出了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人作为的存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否定性),即按照自己的意向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而这正意味着人不断地设计、谋划、选择、造就自己。

5、解构(德里达)

*在德里达看来,“解构”就是消除和分解结构。这里的“结构”实质上是指西方文化之“根”,即“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 否认任何名目的优先地位,消解一切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

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主要是通过批判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来进行的。他认为索绪尔囿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束缚,坚持将差异局限在语言系统之内,认为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纵向关系,能指被认为是反映或控制了意义,也即“再现”了所指。德里达力图打破这一纵向关系,指出能指与能指之间的横向关系。他认为语言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参照的系统,酷似一种漫无头绪的游戏,各种因素在其中互相作用、变化,所有的因素都互为“踪迹”。但是,这种游戏是没有中心和原因的,它是一种符号之间“替补”的活动。这种替补活动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文本不再是一个业已完成的集子,而是一种起区别作用的网状结构,是由各种踪迹织成的织品,这织品不停地指出其自身之外的东西,指出其他起区别作用的踪迹。

6、“自然之镜”(罗蒂)

* 反表象主义是罗蒂的反基础主义立场在认识论上的表现。表象主义把心灵当做反映实在的一面镜子,把知识当做这种反映的系统化和精确化,把哲学当做知识的最高系统。后者主要表现为一个认识系统,为获得知识提供指导,为鉴别知识提供标准。

表象主义是一种镜像哲学。然而罗蒂认为,人心作为自然之镜并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在罗蒂看来,镜像论、表象主义是一种把视觉思维绝对化的视觉中心论,而传统西方文化正是为视觉中心论所支配的文化,都包含了视觉隐喻。他对所谓视觉思维的偏见作了大量批判。罗蒂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以心物二分为前提、以获取符合对象的主观表象(精确表象)的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他实现哲学上的变革开辟道路。

04 一、名词解释(任选五题,每题12分,共60分) 1、 社会动力学(孔德)

* 社会动力学纵观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特征是,人身上的动物性逐渐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渐发达,并最终取得支配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文明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社会生活是由精神、道德原则决定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决定的。人类社会进化的总方向是:由于文明的发展,人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不再完全受肉体需要的束缚,越来越求之于社会本能和理性,人的本质属性将得到充分展现。 关于社会进化的速度,孔德认为是由整个自然决定的,即由作为内部自然的人的有机体和作为外部自然的人类有机体生长的环境决定的。

2、 思维经济原则(马赫)

*思维经济原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思维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这正像精明的商人用尽量少的资本、付出尽量少的劳务、花费最少的时间而赚取尽量多的利润一样。科学和人类认识的作用在于模写和预测经验事实,以代替经验、节省经验。一种科学理论越是能代替更多的经验事实,越是简便、越是经济,就越有利于使人适应环境,从而就越是符合生物学的经济原则,即思维经济原则。

在马赫看来,概念只是人的一种反应活动。科学家在对经验事实进行直观时,由于连续观察到众多的同类的经验事实,由于连续性原则的作用,便形成了一种经济地描述这些事实的反应系统,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强调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只能是描述性的,而否定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物理学,认为后者只能是假说性的。他要求将一切不能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等都当做不经济的东西加以抛弃。

3、 世界三(波普尔)

*。在波普之前, 哲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有客观和主观之分。但是, 波普却提出, 独立于这两个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世界 3。

世界 3 不同于世界 2。世界 2 指的是心理和思想的状态和过程, 它是主观的;而世界 3 则是思想的内容, 它是客观的。

客观知识与人的主观意向无关, 它的存在不以个人的意识为转移。

世界 3 是物质材料的思想内容, 世界 3 的要素有些已经被物化,有些则未被物化而处于潜在状态,后者是那些尚未被认识的知识的客观内容.

自主性的观念是世界 3 理论的中心,世界 3 成员具有本体的地位, 就是说,它们是客观实在

4、 奴隶道德(尼采)

*尼采在《超越善恶》中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在行为上是禁欲主义;他们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

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欧洲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颓废的虚伪的人。尼采认为欧洲文明的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物。

5、 反本质主义(罗蒂)

*本质主义将现象和本质、外在和内在加以区分实用主义把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做只是人们对世界的描述方式的区别。这意味着传统哲学关于知识是否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问题被改造为其能否有效地为人所用的问题。

实用主义想放弃认识事物与使用事物之间的区别。在反本质主义的口号下,罗蒂实际上要否定任何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的东西,他所追求的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文化。

6、 “哲学之思”(海德格尔)【类似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

* 海德格尔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他既反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也不同意实证主义倾向哲学家全盘拒斥本体论。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是存在哲学,他要用现象学方法建立新的存在哲学,他前期经常谈论的基础本体论正是这种存在哲学的典型形态。

他认为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在没有了解存在者究竟怎样“存在”以前就肯定了其存在,将其当做毋需加以追问的事实。它们为什么和怎样存在呢?为什么说它们存在而非无呢?他们都略而未论。这样他们就以对存在者的研究混淆和代替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其实二者根本不同,不能相互置换。作为哲学范畴的“存在”指的是存在物的涌现、显示,而非具体的、确定的存在者.“存在者”意指某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它可以是一切已经显示其存在的现实之物,也可以仅仅是观念之物。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成为其自身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它是使存在者显示其为存在者的本源性的东西,因而与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优先地位。 存在本身并不是存在者(无论是作为自我或对象),也不是一切存在者的族类的普遍性,不是 对一切存在者的概括。因而不是某种抽象和绝对的存在。存在也不是存在者之外的某种独立的东西,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没有现实的、独特的规律性和本质,不能给它下定义。如果要说存在的“本质”、“规定性”,那只能是存在者“存在着”,即“存在起来”这个“事实”。因此存在不属于认识所及的知识和科学研究范围,而属于哲学范围。哲学对存在的研究不是去追问存在是什么,而是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也就是追问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由于只有先弄清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才能懂得存在者的意义,因而哲学对科学和知识具有始源意义。

05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12分,共60分) 1、 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 09年/3 2、 范式(库恩) 12年/2 3、 本体论承诺(奎因) 08年/2

南京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试卷及整理答案2000-2012

总已经不仅是在这里,而且也同时在那里。或者说,自我总已经在这里与那里之间,总已经弥漫着整个世界。这样,胡塞尔\交互主体性\实质上就并不是由\我\与\他人\组成,而是同一个自我的群体化:自我和他我,主体和陌生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自我、同一个主体:不过它时而在此,时而在彼罢了。既然交互主体本质上就是同一个主体或同一个自我,所以当我们说交互主体构造世界时,实质上就是在说同一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eq3e2oew91h1yk7phhy1xkfw968ko01ay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