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trying to enter\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
-- Guo Ge Tech
《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 念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此刻人或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固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以后,并无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进程。亲民,说到底,确实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起制造出一个和谐社会,如此就能够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教诲咱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宏扬光明正大的道德,在于令人弃旧图新,在于令人达到最完整的境遇。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一修养品性为全然,若那个全然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不然本末颠倒就糟糕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理想的模式,这确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名,作为人一辈子的第一大学问。“修身”确实是咱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若是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行,那么,他就没有
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不然,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因此说,一个人若是不明白如何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一辈子最终都是失败的人一辈子。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若是咱们确实能够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确实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发。
你用敞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敞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来自于心灵愉快和幸福暗示。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初读大学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读二十年书,吃快要30年的白米饭,不辨“小学”与“大学”,不知“小年”与“大年”,怎不感慨。
再读大学,真有朝闻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学缘何受到2000年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据我臆测,就在于大学简练明了的解决了人一辈子三个重要问题:(1)天地生人的意义;(2)如何去实现天地给予个体的使命;(3)个人与天下的关系。
大学是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第一,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指出实现的方式是“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阻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念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警告念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需不时检讨、分秒不可懈怠,尽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德性,自古至今,有多少一本正经,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
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成见,正确的去判定。“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推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共产主义的模式,大同社会的标准。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一辈子和社会的大学问,和做学问的最高境遇。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杂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增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表率。“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想一想现今的大学,早就忘了什么是大学,一味的迎合社会的需要,屡屡降低教育标准、或调整方向。大学生再也不是知道“明德、亲民、至善”等大学问的学子,而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匠气十足,何能推动社会进步,增进技术进展。今天中国是最多的士人一辈子产国,博士、硕士、学士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乃至是第一,但在科学技术、社会哲学、文艺等等多个领域的功效却远远少于国外。这是什么缘故呢?今之士,胸无大局,眼界狭隘,每日只为生计,缺少了献身事业的精神。得一善则欣欣然,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大学是时候熟悉到大学教育的本质了,不是授人一技,而是授人以道。
愿天下之士,以大学之道自勉。
《大学》读后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真正的去读万卷书或许会发觉,不但没有行万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学四年,并非算长,但这四年走过的,却阻碍了一个人的终生。
念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此刻人或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固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