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部是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CO2、血红蛋白、H+ B. 尿素、Na+、肠道消化酶 C. 呼吸酶、O2、葡萄糖 D. 激索、抗体、血浆内的H2O 【答案】D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Na、H+等)、血液运送的物质(尿素等代谢废物、葡萄糖、气体O2、CO2、激素、抗体等),因此CO2、H2O、H+、Na+、尿素、O2、葡萄糖、激素、抗体,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呼吸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肠道消化酶在消化道中发挥作用,它们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综上所述,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熟记内环境的概念和血浆的化学组成并与细胞呼吸、食物的消化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
2.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A. 血液和组织液 B. 血浆和组织液 C. .淋巴和血浆 D. 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B
【解析】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A、C、D均错误。 3. 下列关于体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的含量多于细胞内液 B.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C. 尿液、汗液都不属于体液
D.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A
【解析】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体液的2/3,
2020
因此细胞外液的含量少于细胞内液,A错误;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B正确;尿液、汗液都不属于体液,C正确;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之间要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4.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 B.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C.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患病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进而可导致疾病发生,A、B正确;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患有遗传病等疾病,C错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
5. 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直接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大量渗出到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②)增多,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间的关系
6.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中,分别属于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是
①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体液调节
③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作的共同作用 ④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020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①符合题意;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③符合题意。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7. 下图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那么BC段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A. .乳酸随体液排出体外而减少 B. 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 乳酸与NaHC03反应最终生成C02等物质 D. 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04 【答案】C
【解析】BC段乳酸浓度降低的原因是乳酸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相关知识点,理解内环境的酸碱度的调节过程。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其增强呼吸运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 C.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04
8. 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A. O2浓度 B. K+浓度 C. 温度 D. Na+浓度 【答案】C
【解析】O2从组织液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内,故组织液中O2浓度高于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
2020
A项错误;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K浓度明显高于组织液,B项错误;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温度相等,一般维持在37℃左右,C项正确;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故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中Na浓度明显低于组织液,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
9. 神经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中,下列有关Na、K跨膜运输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a+通过主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B. K+通过被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C. Na+通过被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内 D. K通过主动运输到神经细胞外 【答案】C
【解析】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借助相应的“通道蛋白”,通过被动运输(协助扩散)到神经细胞内,进而产生动作电位,A、B、D均错误,C正确。
10. 若给予下图所示神经细胞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方向依次是
+
+
+
+
+
+
+
++
A. 向右偏转
B. 先向右偏转后向左偏转 C. 向左偏转
D. 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先向右偏转;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恢复为图示0电位;
2020
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电流表偏转再向左偏转;所以本题选B。 11. 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只有突触前神经元具有递质的能力 B. 突触后神经元在静息时不释放神经递质 C. 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突触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会膨大而形成突触小体,该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也含有神经递质,这说明突触后神经元也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A错误;只有兴奋时神经元才会释放神经递质,换言之,突触后神经元在静息时不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离子跨膜运输,所以能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12. 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效应器的是
A. 1 B. 2 C. 4 D. 5 【答案】D
【解析】如图为反射弧结构①——⑤分别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答案为D。
13. 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进行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有关的检查是
①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