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的素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的素材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 赵雅超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 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见附录)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一、教材分析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的规律。 2.本节内容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较难分析,教材将这节内容安排在重力和弹力之后,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受力分析能力后能够更好的理解分析不同情形中的静摩擦力;在通过实验得出静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并且,通过对静摩擦力的学习能够帮助体会假设法和二力平衡法在物体受力分析中的应用,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材内容与体系安排

教材的本节内容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思路是:认识静摩擦力的概念,掌握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教材先通过一个推箱子的实例介绍了静摩擦力概念和方向,再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总结了静摩擦力的大小情况,最后通过“说一说”介绍了生产生活中对静摩擦力的利用。内容单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二、学情分析 1.认知层面

⑴初中课本只说明了滑动摩擦力,并没有对静摩擦力定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有关静摩擦力的现象只是有了感性的认识,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还应具体分析。

⑵学生本来对相对静止的认识就不够深刻,存在“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只有静止的物体才有静摩擦力”等错误前概念的误区,并且由于相对运动不可观察,造成了学生在静摩擦力方向的理解和判断上的障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走出误区,突破错误前概念。 2.知识层面

初中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过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3.能力层面

学生在通过前面重力和弹力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受力分析的能力,但仍需加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⑵会判断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有无,静摩擦力的方向; ⑶认识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静摩擦力;

⑵通过用假设法分析物体相对运动趋势,利用二力平衡,逆向分析静摩擦力方向; ⑶实验探究静摩擦力大小范围以及最大静摩擦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列举一些身边应用静摩擦力的例子和日常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物理源于生活,物理联系社会;

⑵通过假设法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成就感; 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之美,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方向的判断。

2.教学难点: 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有无,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五、设计理念

为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大环节。分别是“情景创设,导入新课”、“观察体会,构建新知”、“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延伸拓展,学以致用”。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静摩擦力、并通过不同感官认识静摩擦力,争取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新概念。并通过“深化理解”环节纠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再通过“学以致用”环节,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法与学法

1.教法:启发式讲授法;假设法;实验探究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法;讨论法。 七、教学用具 1.实验仪器

斜面,物块,毛巾,纸条,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砝码,托盘,木板。 2.多媒体

PPT,图片,视频资料。 八、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让学生亲身感受静摩擦力的存在。.

(先后做手相对桌面滑动和静止的动作,感受他们之间的阻碍作用。)

教师活动

【静摩擦力新课的引入】

让学生将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使手相对桌面滑动感受手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再让学生把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手与桌面间的阻碍作用,进而引出静摩擦力。且将静摩擦力简单定义为: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要求做实验,感受手与桌面间滑动时他们之间的阻碍作用,以及手相对桌面静止时他们之间的阻碍作用。通过对比滑动摩擦力,体会静摩擦力的存在。 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身体验和熟悉的滑动摩擦力入手顺利引出静摩擦力,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具体认识“静摩擦力”这一抽象概念。

观察体会 构建新知 1.静摩擦力产生条件

通过三组对比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的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实验一】

通过将纸条只是与书接触和将纸条夹入书脊且夹紧是否都能提起课本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接触且有挤压。 教师活动 .激发兴趣1 【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⑴纸条夹入书脊(夹紧)纸条能否提起比它重的课本 能够提起【演示实验】. ⑵继续提出问题:纸条为什么能够提比它重的课本?

2.深入分析

【对比分析 引导提问】

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实验,并回答问题。

⑴将纸条夹入书脊(夹紧)后能够提起课本,书有怎样的运动趋势? ⑵是什么力使纸条夹入书脊后能够提起课本?方向如何?并说明理由。

⑶对比分析:为什么只是将纸条与书接触时,纸条不能提起课本,而将纸条夹入书脊且夹紧时能够提起课本,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静摩擦力?

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间接触且有挤压。(板书)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 ⑴猜想:能/不能 ⑵思考问题。

观察实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课本有想要向下的运动趋势。

⑵静摩擦力,向上。因为要阻碍书想要向下的运动趋势。 ⑶因为一个有挤压一个没有挤压。

以情激学,以趣导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静摩擦力特点的欲望。

从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小实验入手,学生通过亲手实验,使课堂的氛围更为活跃,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源于生活”的理念。 【实验二】

通过将物块放在“光滑”斜面上和放在铺有毛巾的斜面上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接触面粗糙。 教师活动

【对比分析 引导提问】

⑴松开手后,物块会下滑吗?铺上毛巾后物块会下滑吗?

⑵静止在铺有手巾的斜面上的物块有怎样的运动趋势?是什么力阻碍了物块的运动趋势?方向如何?并说明理由。

⑶再通过分析:同一物块,同一斜面,铺毛巾和不铺毛巾,一个产生了静摩擦力,一个没有产生静摩擦力。

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接触面粗糙。(板书)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 ⑴会/不会;不会/会

⑵有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趋势。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因为阻碍物块想要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趋势。 ⑶毛巾比较粗糙,而斜面相对毛巾比较光滑。认真观察并思考,与老师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接触面粗糙。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分析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三】

设置斜面实验的平面对照组,引导学生的出静摩擦力产生的第二个结论。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的素材

静摩擦力教学设计的素材《静摩擦力》教学设计湖南师范大学赵雅超【授课对象】高一学生【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见附录)【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一、教材分析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emk73d6pd77xpo5846y5ap1c1kz8f00qb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