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排画中游》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赞美江南水乡秀丽景色的诗。一个男孩撑着小小的竹排顺流而下,他观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感受自己如同在画中游览一样。课文贯穿对江南水乡的赞美之情,旨在激起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小竹排顺流而下,“鸟儿唱,鱼儿游”,表达了作者无比欢畅的心情。全诗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流畅,节奏感强,适宜学生诵读。 二、设计理念
课文展示的是画一样的美景,因此整堂课以课件中江南水乡的景美来渲染烘托课文,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体会江南之美,产生热爱江南之情,使自然美和童心趣和谐统一。同时在感悟时学写生字。 三、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江南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江南热爱祖国之情。
3、学习新笔画横折和横折钩,会写“口、日、中”三个字。 四、教学准备
1、江南水乡美景的课件,“小石桥”。 2、会背《忆江南》。 五、教学时间
第 1 页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会认12个生字以及“山字头“、“木字旁”、“草字头“3个偏旁。
第二课时:体会江南风光之美,江南水乡的富饶。朗读背诵课文,学写3个生字。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再现旧知
1、播放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师背诵《江南》。
师: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我不禁想起了一首古诗。小朋友想不想听听? 背古诗《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师:你在这首诗里看见了什么?(莲叶,鱼儿)是啊,在一望无际的湖面上到处是碧绿的荷叶,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好一幅美丽的景色啊!你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吗?今天老师就想带着大家撑着竹排一起游一游我
第 2 页
们美丽的家乡——江南水乡。
(在导入课文时,利用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使学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音画世界,兴趣顿生;同时利用提问,设置了悬念,让学生有自主学的愿望;并运用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面,积极发挥他们的想象。) 2、在游戏中巩固生字。
师:江南的小石桥特别多。看,这是一座智慧的桥,桥面的小石板上就写着我们学过的生字呢。(出示用生字卡片铺成的小石桥的课件)现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你走在哪块石板上就给这块石板上的字找个朋友好吗? 小组合作找;分小组回报。
(通过课件游戏,使枯燥的口头扩词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利用小组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积累词汇
出示词语“绿油油”。
师:请你大声的读一读这个词。什么绿油油?(练习说简单的句子)象这种词我们就叫它ABB式。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穿插ABB式的词语,并能进行简单的说话训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朗读课文,感受美景
1、师:上节课,我们还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出示江南美景课件)你觉得课文中写到的景色美吗?(生自由回答)
第 3 页
(1)结合看图,理解“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是江南水乡的一种交通工具。
(2)动态演示“顺水流”的过程。
(3)看图理解树木密的“密”指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树木特别密又特别绿。
(充分利用课件,是课文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动态的演示,学生兴趣浓厚,在乐中学。让学生自由说,既锻炼了
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 2、师: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美丽的环境中。让我们跟着老师再一起乘着竹排去游一游吧!(师生齐读)
3、师:小朋友,你想不想也来夸一夸我们家乡江南的美啊?(自由读,个别生读)
4、师:看得出大家都喜欢我们的家乡,想再夸夸家乡的小朋友大声地读一读吧!(齐读)
(利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目的是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真正了解课文,熟悉课文。)
5、师:是啊,江南的美真象一幅画。看,顺着哗哗的流水,我听到了鸟儿在欢乐地歌唱,看见鱼儿在快乐地游来游去;河两岸到处是茂密的树林,还有绿油油的禾苗和庄稼。江南真是一个鱼米之乡。乘着小小的竹排,真好象走进了画中一
第 4 页
样。怪不得我们古代有位叫白居易的诗人也写了一首诗《忆江南》。你能背下来吗?(生背《忆江南》)
(老师的小结,把课文的内容形象化了许多。把白居易的《忆江南》也自然地穿插其中,使学生更能体会江南的美,从而更喜欢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背诵课文。
师:江南好,能不忆江南?江南美,老师可真想把这篇课文也给背下来。给老师一次机会好吗?(师背,生顺着接背下句)
师:看来还是小朋友的记性好,那你能不能把它背下来?(生试背)
(利用教师的背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四)书写指导。
师:小朋友可真了不起,这么快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了。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一样本领——写生字。 1、写“口”。
师:出示”“口”的图片。这是什么?嘴巴也叫“口”。读几遍。教学新笔画横折。范写。 2、写“日”
师:出示太阳的图片。太阳我们也叫“日”。让学生 自主发现“口”和“日”的区别。教学新笔画横折钩。范写。 3、写“中”。
第 5 页
师:指着书架中间层的盆景,问盆景现在的位置?这个“中”也是中国的“中”。中国是我们美丽的祖国。再与“口”和“日”作区别。可以变一变。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