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7级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祝考试顺利★ (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自由思想资源。在儒家文化里,自由主要涉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儒学的自由思想中,无论是个体通过体认纯善本心以回归人性本质,还是人在社会关系中通过“修齐治平”自愿选择与践履社会礼法,都高扬着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儒家的自由思想与儒家学者对人性本质的认识息息相关。儒家性善论认为先天至善的德性是人的本质,人要想在现实生活的各种纷繁诱惑中回归德性从而最终获得个体自由,就只能在长期修养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追求内在精神的充实与圆融。
关于人的本性,孔子认为,“仁者,人也”,初步奠定了儒学性善论的基调。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仁”的内涵特征,认为人异于禽兽的“几希”之处就在于人所拥有的至善本心,人的本真存在即为至善的道德存在。人若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优异秉性,就能够自立于天地间,不为私欲流俗夺其贵。因此,在儒家看来,个体自由的实现要求将其固有的良心正性表现为纯粹主体意愿的自然流露,并通过主体的自觉行为有效地保证道德实践的完成。
儒家以“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为途径,试图通过“克已”以“复礼”,来达至社会整体自由的实现。儒家文化认为,实现“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方法是“推已及人”。孔子由“忠怒”二字入手,认为“忠”即尽己之心,是对自我的认识;“恕”是推已及人,是对自我的控制。在社会生活中,人在实现个体利益时必须遵守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原则,即“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与成全他人利益相结合,以他人利益的充分实现作为自我利益实现的前提,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儒家思想在社会层面上指明了个人道德修养由内而外社会化扩展的途径,充分肯定了道德在实现社会自由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为保证道德由内而外不断社会化扩充的有效实现,儒家建立了一套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即礼。儒家倡导将礼作为社会中完整的行为规范体系,力图通过礼的实施来实现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和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自由。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儒家将礼确定为规范人们社会交往的第一准则,而将法家所提出的强制性的“法”与“刑”仅作为实现礼的手段与保障。儒家认为,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实现社会自由,必须在坚持“德治”优先的基础上,实行“德治”与“法治”并举。
总体而言,儒家试图通过礼在社会各层面的贯彻,建立普遍的社会规范体系,为人在社会中的自由提供保障。虽然儒家“克已复礼”的观点夸大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力量,但这种“礼法互补”、以道德与法规共举保障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思维方式,为我国现今倡导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智慧。
(摘编自吴丹《传统儒家的自由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体现在个体回归人性本质和人在社会关系中自愿选择与践履社会礼法之中。
B. 人拥有至善本心、至善道德,异于禽兽,这是孔子、孟子对人性的界定,也是人与禽兽的差别之处。
C. 儒家试图以“推己及人”的方法来实现“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以“克己复礼”来实现社会整体自由。
D. 儒家用“礼”外化道德,实现人际和谐,规范社会交往,以法家强制性的“法”与“刑”作为其手段与保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对人的本性认识、人与社会关系两方面展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自由观。 B. 文章通过介绍孔子、孟子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指出儒家思想里实现个体自由的方式。 C.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儒家文化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方式的差异。 D. 文章论述了儒家试图通过礼的贯彻建立普遍的社会规范体系来保障人的自由,有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