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共产主义人生观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人类历史以来最正确最先进的人生观。(2)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为人民服务应该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出发点和归宿。(3)把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当做人生态度。在任何情况下都充满必胜的信念,保持顽强的意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因而能经得起苦与乐、成功与挫折的考验。
100、谈谈“慎独”的师德修养方法(选答题)
“慎独”,是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又是师德修养的一种极高境界。所谓“慎独”是指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并且难以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不做任何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教师职业道德所提倡的“慎独”,是要求人民教师在一个人独立进行教育职业活动,没有他人进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不做任何违背社教师道德要求的事。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科其所不睹,恐慎科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因而,品行高尚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的,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总是十分警惕的。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这里所说的“慎独”当然是以封建道德原则为标准的,我们不能全盘照搬,但其中包含的合理因素,很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
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修养当然也要讲“慎独”,要树立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努力克服各种错误的私心杂念,向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迈进。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时候,坚持自觉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信念去选择自己的行为,不做任何坏事,做到一言一行光明磊落,没有需要隐瞒掩盖的事,“事无不可对人言”。
“慎独”是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它要求一个教师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加注意检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知道,教师道德作为在教育职业活动中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对教师的行为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一般地说,当一个教师的行为处在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学生集体、广大学生家长众目睽睽的监督下,有“社会舆论”起作用,会比较注意自己外在行为的道德修养。但是,当一个教师处在独立进行教育职业活动时,他的行为为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所“不睹”、“不闻”“莫显”,没有“社会舆论”的监督,可能“永远”不会被人们所察觉,这时的道德修养就更加重要,也更加不易,完全要依靠教师的“内心信念”和自觉性。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自珍自爱,用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好自为之。如果不注意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养成“慎独”的品质,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不可告人的“隐私”,天长日久,益发滋长,必然害己、害人,对学生利益、教育事业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下降,特别是在非公开的、独处的场合,不能恪守师德,甚至违法乱纪。比如,有的对至爱亲朋的子女暗中偏袒、“照顾”;有的对有意见的学生歧视、冷遇;有的通过学生家长“走后门”,又用自己教育上的权力作心照不宣的“交易”;更加恶劣的是,有的道德败坏的教师,以“补课”、“家访”的名义诱骗、猥亵、奸污女学生,成为“衣冠禽兽”。
教师讲道德修养,一定要“慎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离开了“慎独”,也就无所谓道德修养。一个教师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情况下,能否坚决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办事,不做任何坏事,这是衡量教师师德水准的试金石。我们每个具有起码职业道德觉悟的教师,都要“慎独”,坚决纠正和克服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现象,向背地里干违背师德的缺德行为展开坚决斗争。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慎独”?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讲“慎独”,首先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我们锻炼自已师德品格的重要场所,是自我道德修养的“根据地”。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自觉进行修养,才能成为品行高尚的人。我国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颂》中说:“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古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不应该在别人面前比在自己面前更知耻,而应该在一个人也看不见时和在大家都看见时一样不做坏事。毋宁在自己面前应该更知羞耻,并且把下列的格言铭刻在自己心上:丝毫不做不适当的事。”我们要培养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做到“慎独”,还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开始做起。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小善而成大德”。我们进行师德修养,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勿因善小而不为,
勿因恶小而为之”。在“隐”、“微”之处下“慎独”的功夫,不仅是要求我们在隐蔽之处,一些细小的地方自觉按照师德规范和要求行事,不犯错误,还要求我们在产生了错误的念头,犯了错误,做了错事,在没有人察觉,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自我觉悟,自我反省。这也是讲“慎独”的重要方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不正确思想和念头,犯这样那样的过失、错误是不奇怪的。但是,只要经常注意“慎独”,就会在个人头脑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和不道德的念头时,能自己批评和克服,“防患于未然”;当犯了一点过失、错误时,能比较自觉地加以改正,不犯大的过失和严重的错误。有一位中学教师给毕业生批改考卷,如实地给一名学生评了五十几分,不及格。结果考卷还没有批改完,那位学生自知考得不理想,一个人找到教师家里,请求教师“开开恩”、“放一码”,还声称自己可以让家长帮这位教师买到一个紧俏商品。那件紧俏商品,正是这位教师家中急需的,一时又买不到。教师心里有些犹豫了,答应学生“在考分平衡时再考虑考虑”。学生走后,他思想上斗争很激烈。他想到,如果自己真的和学生做这样的“互相帮助”,虽然别人可能不知道,但这样做是对教育工作的失职,会给自己,给这位学生的道德心灵上抹上污点。第二天,他就主动找了那学生,先作了自我批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让他进行了补考。这位教师的行为,是一种讲“慎独”的道德行为,是有师德觉悟的表现。“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极高境界。“慎独”是很重要的,要做到又
是极不容易的,要经过一个由不十分自觉到完全自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和锻炼的过程。我们人民教师要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为指导,学习无产阶级教育家和优秀人民教师的高尚品德,在社会主义教育中自觉进行师德修养,向“慎独”的师德境界登攀! 二、案例分析部分
案例一 塑料管儿的启示
前一段日子,班长向我报信,说是校门口那家小杂货铺忽然兴隆起来,原因是那铺子里五颜六色的塑料管儿成了同学们争相购买的畅销货。一时间,塑料管儿蜂拥而至,校园成了塑料管儿的天下,而编织塑料管儿俨然是流行于同学之间的一大时尚。听到这个消息,我留心观察了一下,果不其然,进进出出的学生中,真有不少人手里攥着一把彩色塑料管儿。这一情况,立刻引起了我的警觉。回到班上,我随即召开班会,强调玩塑料管儿不仅是乱花钱,还玩物丧志,影响学习。并当众宣布:以后不许买塑料管儿,更不许带进教室,违者一律没收!而后的几天,教室里再也看不到塑料管儿的踪影,我心中窃喜:别看塑料管儿来势凶猛,我一道禁令,照样让它乖乖地偃旗息鼓。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
可是,没容我得意几天,一次偶然的发现,使我这份得意顷刻化成了泡影。那天我需要借支铅笔,为了不打扰学生写
作业,便顺手打开最近一位学生的文具盒,陡然撞见底层藏着一簇塑料管儿编的“小星星”!我压住火气,不动声色地又查看了另外几位学生的 文具盒,或多或少都有!我陷入了沉思……。
看来,那塑料管儿并没有被我一掌击退,我那道禁令无非是让它成了“地下党”。是再次把它揪出来示众,还是……。 案例二 夏令营的故事
北京市汇文中学的解海涛副校长给记者讲过一个难忘的故事。前年他带着学生参加海峡两岸学生登山夏令营。吃饭的时候一个台湾孩子悄悄提醒一个北京孩子:把碗里的饭吃干净。解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来之前我只提醒孩子们要注意团结、爱国,没有教过吃饭要吃干净、不要随地乱扔废纸这样的小事情。案例三 “我要酷!”
“你有没有看昨天的英超联赛?贝克汉姆的那个中场大力球,哇,‘酷’!”“那算什么呀?昨天晚上的中美黑客网络大战那才叫‘酷毙’了呢!”
“酷毙了”什么词啊?现在的孩子脑子里不知装了些什么。我叹了口气,出声制止孩子们那些莫名其妙的争吵:“快考试了,别净说些没有用的东西,好好复习吧!”说完,我摇着头走出教室门。忽然,在转身的一刹那,我依稀看到一张鬼脸偷偷地向我张望,接着又是一阵略显压抑的议论声从背后传来:“什么嘛,21世纪的老古董!”“唠唠叨叨的老婆婆!”……一阵委屈感顿时袭遍我的全身:每天的早出晚归、每晚的认真备课,一声声关切的叮咛、一句句殷切的教诲,难道就抵不过一个“酷”吗?也许我该感到欣慰的,孩子们的学习还是相当刻苦的;也许我该感到满足的,这个表面沉静的班级一直拥有着校文明班的荣誉,也许……。不,没有也许,没有任何的自我安慰,二四年华的我不希望自己落伍为老婆婆,更不允许自己与孩子们之间永远是相敬如“冰”的。既然这条“酷沟”已经存在了,那么我应该勇敢地跨过去。
案例四 秋游事件
初二年级甲班组织了一次秋游,平时大大咧咧的马凌同学没有带午餐就加入了秋游队伍。中午十分,同学们纷纷铺开塑料布坐在树下,吃起了香喷喷的面包、香肠、水果等,而马凌却傻愣着。同学们看到他忘带午餐,便你一包,我一罐地递给他食品,马凌一会就填饱了肚子。这一切被年轻的班主任季老师看在眼里。
第二天,满怀歉意的马凌父亲特地提一篮桔子到学校,要答谢同学们。季老师正好也在,她笑眯眯地扫视全班同学后叫起一名学生:“陈妍你昨天给马凌什么了?”“好大好大一块蛋糕!”陈妍夸张地比划着。“王小宁你给了什么?”“好甜好甜的一个苹果!”季老师笑了,“宋华你又给了什么呢?……”。季老师一连叫了七八个同学,这才回到讲台上,慢条斯理地指着马凌父亲提的那蓝桔子“你们说这桔子值不值得要?”,“不要、不要,谁要他的桔子”,同学们大声喊了起来。季老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此时,马凌失声哭了起来,霎时马凌父亲气得踢翻了桔子,一把抓住儿子出了校门。从此无忧无虑的马凌仿佛换了一个人,整天垂头不语,谨小慎微。案例五 潜能生班的故事
2002年12月4日,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潜能生班”在争议中开课,这个班集中了本年级成绩“最差”的孩子,有的几门功课加起来考不过百分。今年7月,有28名学生的“潜能生班”参加中考,满分600分的考试考到500分以上的有5人,进入市高中录取线的8人。更重要的是,这个班的学生充满了自信和集体荣誉感。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施教不好的教师。“潜能生班”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班主任。以往的差班都是差班主任领群差孩子,而这个班的教育资源却是最好的。毕业班会上学生都哭着叫班主任魏国珍妈妈,是魏国珍改变了他们的生命轨迹。要知道,没有这个班时他们按成绩排,属于全年级最后的5%,而现在这个班中考成绩在500分以上的孩子进入了70%的行列,成绩提高最多的前进了122名,还有15人入团,3人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案例六 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
一日,班中一位学生的家长前来告状,说是小A同学经常欺负他的孩子,甚至在放学的路上无故殴打。我闻之义愤填膺。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小A本不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有一次因为损坏公物被我训斥过一顿。鉴于他平时的表现,我当即判断:这孩子仗着身体壮实,蛮横霸道,持强凌弱。若不严加管教,将来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不可预料。
于是,我一脸怒气地把他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地一通狠批。小A先是瞪着惊恐的两眼,用手直挠后脑勺,继而咬紧嘴唇,倔强地扭过脸去。我见状更是火冒三丈,心想:干了坏事竟然不老实认错,这还了得?我又加重了语气:“难道老师还会冤枉你吗?今天你不承认也得承认!”出乎意料的是,小A并没有为之屈服,仍一口否认:“我没打他,不信你可以去调查嘛。”这时,我内心不禁生疑:莫非事情真有出入?难道真是冤枉他了?转念于此,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未免武断,在下结论之前确实是应该作一番调查的。于是我又找其他几位知情的学生作了核实,结果证实他并没有撒谎。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作出决定:当着全体学生的面向小A承认自己的过失。我诚恳地说:“对不起小A同学,请原谅老师的冲动。同时也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凡事不可不调查清楚就轻率地下结论。”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尤其是小A,显得格外激动,向我深深地投以钦佩的目光。事后,他主动向我承认以前确曾有过欺负同学的事,并表示今后要像老师那样,知错就改,做一个正直、勤奋的好学生。案例七 “小报告”接任初二班主任不久,班里一位女生的异常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平时沉默寡言,不太合群,但她每天总要神秘兮兮地把我叫到一边,眉飞色舞地向我反映一些同学的违纪行为,说完后带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回到教室,但那兴奋来得快,去得也快,脸上很快又黯淡下来。
案例八 赞美的功能
我班的闫玲同学是一个似乎没有什么特色的学生。很长时间,我几乎没注意到她的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好象也改变了她自己。那是一个中午,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走廊里来回走动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走廊里撒了一些饭菜,许多同学说着笑着绕着而过,好象没有注意到地上所撒的饭菜。这时,闫玲同学走了过来,告诉大家不要踩了,然后急忙跑回教室拿来清扫工具,将饭菜扫净,又用拖布拖了一遍。我被这一幕感动了,回教室后,立刻在班级表扬了她,并尽力赞美了她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
此后,我又从几件小事里发现闫玲性格中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使她身上真善美的精神得以激发和升华。渐渐地我发现她变了,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被同学们选为班级卫生委员。这件事给我启示颇深。案例九 如此教育“今天是谁给咱们班扣了六分?”一位班主任老师站在讲台前严厉地质问。几个孩子从座位上忐忑不安地站了起来。
“又是你们几个,你们做了什么对不起班集体荣誉的事,跟全班同学说清楚。”于是几个孩子站在讲台前,在众目睽睽下坦白自己的“罪行”。
“我下课跑来着……” “我上课迟到了……” “我做操时跟同学闹着玩……” 一旁的老师提高了嗓门:“瞧你们干的好事,多给班集体抹黑,你们问问大家能不能原谅你们?” “不能。”孩子们一呼百应。接着一场小小的批斗会开始了。
“他们不配在我们班。” “他们心中无集体。” “他们给我们班丢了脸。” 前面几个孩子或埋着头,一副无地自容的样子;或歪着脸,斜着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老师见集体舆论差不多了,便话锋一转:“你们说吧,今后打算怎么办?” “以后再不给班集体抹黑了。”
不知他们的回答是否由衷。但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许许多多的学校,甚至发生在每一天。案例十 “做好事”的故事
李老师一次到剧院看戏,当时她的座位靠后又比较偏,开演前的几分钟一位小学生跑到她的面前,非常有礼貌地说,阿姨你的年岁比较大,我的座位很好,又靠前又在中间位子,我们调换一下吧!在孩子的再三恳求下,她们调换了座位。正当李老师沉浸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无限遐想中,开演的铃声响了,这时调换座位的那名小学生又跑来了,用很快的语速说:阿姨你最好给我写一封表扬信,这样我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了,因为这学期评三好学生我还差一朵小红花。
案例十一 掀起“执勤”的面纱
执勤,是许多学校抓纪律的重要手段。这在山西通宝育杰学校有着更现实的需要,因为这所拥有小学部、中学部近两千名学校的学生是寄宿制,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活动都需要学生有序进行。在值勤师生的监督下,学生每日排队有序进入餐厅,这成了让校长引以为豪的一大“校园景观”。
有一年夏天,詹校长带着十几名学生到国外参加夏令营。回国前,她和孩子们来到一个免税商店购物。在中国人集中的购物处,大家挤成了一团,而在其他国家人购物的地方却有序排起了长队,这让詹校长十分感慨,更让她汗颜的是,她的一位学生在一列排好的队伍里“加塞”,让一位华裔妇女瞪了一眼并讥讽道:你是大陆来得吧!这一幕让詹校长刻骨铭心。
回国后,詹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谈了自己的感受,并提议取消执勤制,征求大家的意见。有的老师说:“执勤在我们学校已实行多年,学生早已形成习惯,取不取消一个样。”詹校长告诉记者,第二天宣布取消执勤后,学生进入餐厅时蜂拥而上,差点儿没把餐厅的门挤破。
这一幕更坚定了詹校长取消值勤制度的决心。案例十二 广播通知
“各班同学请注意,现在广播重要通知。明天上午有领导到校考察,各班进行大扫除,同学们要注意遵守纪律,对客人有礼貌,不管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遇到客人都要行礼问好。如果那个班违犯了纪律,给学校摸了黑,我们将在广播里点名批评……”案例十三 反差
北京景山学校组织师生观看《刘胡兰》电影,当片中出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场景时,许多老师都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可是有许多学生竟然鼓起了掌,并且还发出笑声。事后老师们十分气氛,纷纷议论,现在的孩子们真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我们应当怎样教育他们。
时隔不久,中国足球队在一次很重要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失利,失去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机会。第二天上早自习,许多班级的学生甚至一些女同学又是拍桌子又是踢凳子,替中国队惋惜的同时,表现出十分强烈的情感。
案例十四 “打板子”与“摸脑瓜”在美国某学校,有这样两位女孩:一个叫麦克穆林,一个叫伊丽莎白。在一次考试中,麦克穆林抄袭了伊丽莎白递过来的答案,被老师发现了。她们承认错误后,老师拿起一个松木板子,要对她们进行惩罚。老师叫她们各自趴在中间隔着一张大办公桌的两把椅子的椅背上,不许互相看。“啪”的一声,惩罚开始了。麦克穆林觉得是伊丽莎白在替自己挨揍,她流着眼泪哀求老师不要打伊丽莎白而应该打自己。但紧接着又是“啪”的一声,似乎每板子都打在伊丽莎白背上,麦克穆林再三哀求也无济于事。但在伊丽莎白听来,板子却是一下一下打在麦克穆林身上。过了一会儿,她们几乎同时抬起头来,看到老师在加了垫子的木椅上重重地“拍”了一下,这才恍然大悟。
北京景山学校有一位小学老师,上课后过了20分钟,孩子们累了,老师叫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谁趴得最好,老师就摸一下谁的脑瓜儿。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只摸一下自己的脑瓜儿,似乎只有自己独享老师的爱抚,其实老师在每个孩子头上都摸了一下——这个“秘密”孩子们是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