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堂测试
一、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这种观点属于( A)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唯意志论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这一观点属于(D )
A 唯心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二元论 D 辩证唯物主义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C ) A 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 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 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 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D)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6、“风定花犹存,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关系是( B)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7、发展的实质的是(D )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居安思危”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C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D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9、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道:“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我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D )
A 普遍有效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1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 矛盾的同一性 D 矛盾的斗争性 1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A )
A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 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1 / 4
C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D 事物的本质未变,但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12、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C)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内容与形式互相作用规律 13、“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A )
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 激变论的观点 D 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14、规律的根本特点是( B)
A 可知性 B 客观性 C 偶然性 D 随机性
15、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 )
A 社会规律的历史性 B 自然规律的不可重复性 C 社会规律的间断性 D 自然规律的盲目性
16\\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说明了(A ) A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 规律的平等性 C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 规律的能动作用
17“拔苗助长”的事例是(C )
A 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 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 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8、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 C )
A 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 B 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 C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D 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
19、有人说由于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活动是受到他们各自的目的、理想和愿望等因素支配的,因此不存在社会规律。这种说法违背了( C)
A 社会规律的可知性 B 社会规律的属人性 C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D 社会规律的差异性 20、“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D )
A 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 B 人的个体差异性 C 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 D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21、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缺,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2 / 4
C 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2、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
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 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3“假象与真相一样也是客观的存在”,这个命题属于(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折中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24、“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式是(A )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25、某人得病住院,想吃水果,子女们给他买了苹果、樱桃、梨送去,他说他要吃水果而不是这些苹果等,他犯的错误是( B)
A 把个别当做是独立的存在 B 把一般当做是独立的存在 C 认为个别就是一般 D 认为一般不是个别
26、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产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二、 多选题
1、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ACD )
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前者依赖于后者,后者不依赖于前者 C 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意味着(ABCD )
A 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纯粹运动是不可能的
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BC )
A 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C 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 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4、新事物是( )
A 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 B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 C 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D 为大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
5、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蟹、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BC)
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的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其物质的“原型”
6、意识被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突出表现在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作用主要表
3 / 4
现在(ABCD )
A 意识的创造性 B 意识的目的性
C 意识还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D 意识能够调节人们的生理活动 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B )
A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B 意识能动性作用的客观制约 C 人的意识的创造性 D 人类活动的受动性
8、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方法的有( ABCD)
A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B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 C “尚和去同” D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9、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BCD )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 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BCD )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1、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
A 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 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 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12、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CD )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AD )
A 水往低处流 B 日出于东落于西
C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者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AD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5、下列命题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ABC )
A 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和实生物 16、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BD )
A 生产实践 B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 道德实践 D 科学实验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