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一、基础达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立春过后,冰雪融化,草木萌( )发,燕子(piān)( )然归来。秋天,植物.叶子簌( )簌地落下,各种昆虫销声逆迹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栽途的寒冬。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萌( ) ②piān( ) ③簌( )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短语中加点的字。 (1)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 .(2)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 .(3)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 .
3.下列句序被打乱了,按正确的语序排列应为______________ ①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②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③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④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⑤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4.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2)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家院子里的第一朵桃花次第开放,给小院带来了春天的消息。 ..
B.春天,小燕子从南方翩然归来,忙着寻找它们的旧居。 ..C.没有春天的播种,没有夏天的孕育,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 ..
D.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定要在这个山村办一所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的愿望——这将是他一生的追求。
6.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
(1)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2)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3)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
(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7.选文第一段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时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按照物候现象来临的时间顺序说明。 B.按照物候现象来临的空间顺序说明。
C.按照物候现象来临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 D.按照物候现象来临先内后外的逻辑顺序说明。 8.选文第一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 9.选文第一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排农事‖杏花开了……
B.……安排农事‖……割麦插禾‖……大自然的语言。 C.……赶快种谷子‖……割麦插禾‖……大自然的语言。 D.……割麦插禾‖……大自然的语言。
10.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空山鸟语 郭枫
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鸟的语言吗?我想你应该懂的。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③在早晨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④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郁悒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
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⑤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⑥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间。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⑦还要做些什么呢? ⑧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11.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哪几种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12.文章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摘抄出一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13.仔细阅读文章第④段,概括写出作者感到“郁悒”和“怅然”的原因。
14.你怎样理解第⑤段中作者的“梦境”?
15.文章开头说“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结尾说“我想做一只鸟,在
山中”,试联系全文说明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综合性学习
1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两个句子是( )和( )。
要形成讲礼貌的风气,就要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要有好的语感。______________。假如心里老是考虑“我要讲礼貌,我要讲礼貌”,这是很勉强的。勉强的事情是不能持久的。______________。所以要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不必想,自然而然地做到不使人家不舒服。叶圣陶先生的话是十分中肯的。
A.有了文明习惯,有了好的语感,讲起礼貌来就自然,就靠得住。
B.良好的语感是一个人语言素质高的表现,是在长期的积累和运用中形成的。 C.记着的时候还行,忘了的时候,脏话就来了,这当然不能形成社会风气。 D.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勉强的,太勉强了,往往会让人家感到不自在。 参考答案
1.(1)①méng ②翩 ③sù (2)①逆 匿 ②栽 载
2.(1)茂盛 (2)这样 (3)又 3.②①④③⑤
4.(1)“可能”一词表示推测,用得很准确。因为影响丰收的因素除了温度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所以对于未成事实的事只能推测,表达留有余地。
(2)“首先”一词强调了物候学研究对预报农时的重要性,语言很准确。 5.A
解析:A项中,“次第”,意思是“一个挨一个地”,而原句却说“第一朵桃花开放”,即
仅一朵桃花开了,用“次第”显然不符合语境。
6.(1)举例子、作比较 (2)下定义 (3)作比较 (4)作比较 7.A
解析:根据“杏花”“桃花”“布谷”三种事物的顺序来判断。 8.举例子、打比方 9.B
解析:根据内容、结构方式(总——分——总)来划分。
10.如“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 11.绿背黄纹的鸟,重复缠绵;山雀,短促嘹亮;鹧鸪,忽断忽续。
12.“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本句把山雀的鸣叫声比喻为“轻快的音乐雨”,这是用人的视觉、触觉来描写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的鸣叫声给人的美好感受。
13.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人不能永远像山雀那样欢乐,因为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是自然中可悲的族类。
14.这是作者因听到鹧鸪的鸣叫声而勾起的对故乡的回忆,表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作者身在台湾,听到鹧鸪的鸣叫声,仿佛听到或看到故乡——江南的景物,恍然在梦中。
15.憧憬自然,赞美生命,讴歌自由。 16.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