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非典、禽流感。) 过程与方法 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了解调查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观目标。 点。 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2、准备艾滋病的资料。 教师:1、制作本节课的课件。 2、准备艾滋病的有关资料。
3、准备乙型肝炎、淋病、禽流感、蛔虫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提问:人们珍爱生命,也珍爱健康,什么学生回答:身体好、没病。 本章内容。 是健康呢? 学生分析:健康概念的三个方健康地生活 讲:评价学生回答,展示世界卫生组织关面。 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结论:身体健康是基础,社会虚弱,而且包括了躯体、心理的完好状态适应能力是健康的综合表现。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世界卫他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活质量也纳入
到健康的范畴。 讲:引导学生分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关系。 导入本节新课。 讨论: 学生回答:非典、禽流感、艾传染病及其预1、每年,特别是春秋季节,人们都会警滋病、乙型肝炎、肺结核等。 防。 惕一些传染病的流行,最近几年,你知道(学生回答不一定很完整)有病原体:引起传哪些传染病对人类影响较大吗? 传染性,能在人与人之间,或染病的细菌、病2、你的调查表中有哪些是传染病?哪些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的疾病。 毒、寄生虫等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学生填表,表达交流。 并提出物。 3、这些传染病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各种关于传染病的问题。 传染病呢?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可能是病引导:提问:分析传染病的最大特点是传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 染性,是什么在人和人或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呢? 归纳:病原体的概念。 传染病流行的设疑:传染病为什么能流行?它有哪些基学生回答。 基本环节。 本环节呢? 流行性感冒病毒。 传染源 展示:课本69页资料1。 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身上。 传播途径 提出问题: 飞沫。 易感人群 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什么? 4、老人和小孩。身体抵抗力弱病原体首先存在于什么人身上? 的人。 流行性感冒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到健康人流感病毒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身上的? 身上通过飞沫传播到健康人身什么人最容易得流行性感冒? 上。 教师归纳学生回答,提出: 学生回答: 流行性感冒流行的实质呢? 病人或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几个环节呢? 健康人。 分析: 学生阅读69页资料2,进一步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理解三个环节。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巾帼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提问: 1、资料2所说的做法有什么科学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传染病的预防讨论: 学生回答: 措施 传染病流传的三个环节可以缺少吗? 不能缺少。 在2003年“非典”期间,为了预防“非各种各样的预防措施。如:戴典”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口罩、打扫卫生、隔离病人、以上各种方法,各从传染病的哪个环节上喝增强免疫的中药…… 考虑的? 学生讨论以上的措施分别属于归纳传染病的预防的方法。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讲: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传染病,请同保护易感人群。
学们分析这几种病的特点,谈谈怎样预学生回答: 防? 1、主要通过给易感人群预防接肺结核(展示肺结核的有关课件。) 种卡介苗。保护易感人群。其淋病 (展示有关淋病的有关课件) 他的,如隔离病人,保护环境讲:淋病的一些特点及对人的一些危害,卫生,也是其中的方法。 主要的预防方法是杜绝性滥交,切断传播3、主要以搞好个人的卫生和环途径为重点。 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为主要蛔虫(展示肺结核的有关课件。) 措施。 讲:传染病的预防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采取综合的措施,但又要根据具体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环节,做到中华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健康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得这些知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通过本节课的处理,效果较好。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如传染病的预防,学生先回忆预防“非典”的方法,再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再运用这些措施讨论预防几种具体的传染病的方法。
课前调查,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其内容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的有源之水。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导入:世界各地关于生命阅读资料 起源的神话传说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
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导学生推理、总结 况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关化学知识 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想象 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资料 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
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这样设计是依据如下论述:“由于所有的科学概念均依赖于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所以从原则上讲,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能量守恒定律和运动定律等科学核心概念已经经过了广泛的证实,因而在他们被检验过的那些领域似乎不大容易发生变化。在那些数据尚不完整,理解尚不充分的领域(例如人类进化的细节和全球变暖问题),新的证据一旦出现很可能要导致现有概念的变化或当前冲突的解决。在信息依然支离破碎的情况下,科学概念不完整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这也是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
女部:奵奺奻奼奾奿妀妁妅妉妊妋妌妍妎妏妐妑妔妕妗妘妚妛妜妟妠妡妢妤妦妧妩妫妭妮妯妰妱妲妴妵妶妷妸妺妼妽妿姀姁姂姃姄姅姆姇姈姉姊姌姗姎姏姒姕姖姘姙姛姝姞姟姠姡姢姣姤姥奸姧姨姩姫姬姭姮姯姰姱姲姳姴姵姶姷姸姹姺姻姼姽姾娀威娂娅娆娈娉娊娋娌娍娎娏娐娑娒娓娔娕娖娗娙娚娱娜娝娞娟娠娡娢娣娤娥娦娧娨娩娪娫娬娭娮娯娰娱娲娳娴娵娷娸娹娺娻娽娾娿婀娄婂婃婄婅婇婈婋婌婍婎婏婐婑婒婓婔婕婖婗婘婙婛婜婝婞婟婠婡婢婣婤婥妇婧婨婩婪婫娅婮婯婰婱婲婳婵婷婸婹婺婻婼婽婾婿媀媁媂媄媃媅媪媈媉媊媋媌媍媎媏媐媑媒媓媔媕媖媗媘媙媚媛媜媝媜媞媟媠媡媢媣媤媥媦媨媩媪媫媬媭妫媰媱媲媳媴媵媶媷媸媹媺媻媪媾嫀嫃嫄嫅嫆嫇嫈嫉嫊袅嫌嫍嫎嫏嫐嫑嫒嫓嫔嫕嫖妪嫘嫙嫚嫛嫜嫝嫞嫟嫠嫡嫢嫣嫤嫥嫦嫧嫨嫧嫩嫪嫫嫬嫭嫮嫯嫰嫱嫲嫳嫴嫳妩嫶嫷嫸嫹嫺娴嫼嫽嫾婳妫嬁嬂嬃嬄嬅嬆嬇娆嬉嬊娇嬍嬎嬏嬐嬑嬒嬓嬔嬕嬖嬗嬘嫱嬚嬛嬜嬞嬟嬠嫒嬢嬣嬥嬦嬧嬨嬩嫔嬫嬬奶嬬嬮嬯婴嬱嬲嬳嬴嬵嬶嬷婶嬹嬺嬻嬼嬽嬾嬿孀孁孂娘孄孅孆孇孆孈孉孊娈孋孊孍孎孏嫫婿媚子部:孑孒孓孖孚孛孜孞孠孡孢孥学孧孨孪孙孬孭孮孯孰孱孲孳孴孵孶孷孹孻孼孽孾宀部:宄宆宊宍宎宐宑宒宓宔宖実宥宧宨宩宬宭宯宱宲宷宸宺宻宼寀寁寃寈寉寊寋寍寎寏寔寕寖寗寘寙寚寜寝寠寡寣寥寪寭寮寯寰寱寲寳寴寷寸部:寽対尀専尃尅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