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气候变化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气候变化对云南省热带地区农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引言

当前,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处于热带气候区域,常年湿润高温,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再加上云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较为滞后,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云南省农业经济发展。 2景洪市农业概况

当前,景洪市对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受资源环境、市场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导致基础薄弱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市耕地面积、粮播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粮食生产上新台阶的难度增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洪涝灾害、旱灾以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导致农业环境质量下降。橡胶白粉病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以及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呈多发、频发趋势,也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而资源环境约束、气候变化影响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弱已成为制约景洪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历史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分析 3.1对热带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热作边界变化

根据景洪地区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景洪地区积温变化呈总体增长趋势。根据我国积温与作物熟制划,景洪在1980年以后从亚热带变为热带地区,可以扩大范围推广一年三熟水稻以及甘蔗、橡胶等喜热作物。 3.1.2寒害风险增加

越冬条件是限制热带作物种植的主要因素,尤其对于喜凉作物如土豆、蚕豆、豌豆等来说,景洪冬季气候变暖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对喜热作物如橡胶、甘蔗、咖啡等而言,气温偏高,会促进作物生长,并且使其免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长期处于温暖的环境会减弱抗寒能力,一旦出现较大幅度降温,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对冬季作物如冬早蔬菜、冬玉米、冬西瓜等可导致其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发育期提前。但冬季气温偏高,作物低温敏感期向隆冬时节靠近,则会因这一时段天气不稳定而增大作物遭遇冷害的概率。同时,冬季作物也会由于

1

前期气温偏高,适应低温时段过短,而导致抗寒能力下降,在出现大幅降温时,更容易遭受寒害。

3.2对农业灾害的影响 3.2.1干旱灾害

景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常遇到干旱灾害。这主要是因为景洪是一种典型的季风气候脆弱地区,干湿明显,每年5~10月份是雨季,水资源丰富;11月份~次年4月份是干季,干旱少雨,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影响较为深刻。冬天气温普遍较高,土壤水分蒸发旺盛,从而加重了旱情。景洪干旱灾害发生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极端干旱事件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强度也逐年增加。 3.2.2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不仅会危害农作物生长,使农田积水,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因缺氧而生长发育受阻或死亡,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严重的还会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据统计景洪区域内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上升趋势,近17年间平均每3年就会发生大规模洪灾,给沿江地区农业造成重大危害。 3.2.3低温寒害

低温寒害是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出现了热量不足为主的一种气候灾害,具体表现在农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或某一个生长期,气温难以达到农作物需要的温度值,直接或间接情况下伤害了农作物,延迟或阻碍了其生长而降低产量的一种灾害。

3.3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加重对病虫害的影响

近年来,景洪病虫害危害日益严重。基于云南省植保站相关调查数据得知,高温干旱是诱发景洪病虫害的首要因素,追究其原因在于随着高地区气候的变暖,农作物生长季被不断延长,病虫害的生长期也随之延长,其繁殖代数越来越多。由于冬天气温偏高造成昆虫进入冬眠期推迟,有利于病虫越冬,同时高温也加快病菌生长速度,因此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加剧了流行和危害。 4景洪市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 4.1健全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制度体系

2

结合国家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抓紧出台景洪市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2]。推进区域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水平。加大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人才队伍培养。把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专项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评估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或明确综合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负责发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组织协调工作。

4.2创新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保障机制 4.2.1健全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完善适应工作组织协调制度,统筹安排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在病虫害防治、防汛抗旱、扶贫开发、防灾减灾、森林防火、重点工程建设、科技教育等相关项目工作中添加气候变化工作要点,并构建多领域、多学科省级气候变化研究组织[3]。

4.2.2加强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市场培育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及战略政策研究基地建设,健全长期研究支撑机制。加强财政资金支持的气候变化科研项目的统筹协调。健全相关支撑和服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社会中介组织的功能建设,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鼓励低碳资质管理和培训机构、金融、检测、评级、核查、技术成果转化等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建立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4.2.3加快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和支撑

基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合理布局现有科技与资源,注重构建农业领域气候变化适应研究部门,针对农业领域如何适应气候变化进行专题研究,例如气候变化监测技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及风险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4]。大力鼓励研发和推广农业领域适应技术,广泛推广应用操作性强、高效便捷的技术,精心挑选典型区域进行适应技术集成示范。注重区域与行业之间的合作,大力提高其科研能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库,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网络体系。

4.3加大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

3

7dpc69s9ga35m4y31ezc5v45r56fh1008x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