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真题试卷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4年)》提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发展任务,要求( )。 A.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 B.农村学校全面实施寄宿制管理 C.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 √ D.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两小时
解析: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4年)》指出,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了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 )。 A.稳定发展 B.持续发展 C.差异发展 D.均衡发展 √
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3.一位老师未经学生同意将学生的作文收人自己编著出版的作文辅导书中,这种做法侵害了学生的( )。 A.著作权 √ B.财产权 C.教育权 D.发展权
解析:解析:学生享有的法定权利包括著作权、财产权、教育权等。著作权指学生的作品也受版权法保护。学生有权发表和出版自己的作品,未经学生本人同意,其作文及相关作品不得由教师随意发表。如果引用或发表了学生的作品,不仅必须署上学生作者本人的姓名.还必须付给稿酬。 4.下列对教育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过程 D.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
解析:解析: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非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二者的关系上,是社会决定教育,而不是相反的概念。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对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但不可能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方向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5.孟子说:“人性本善良,万物皆备于我心”,这句话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 )。 A.外铄论 B.内发论 √ C.多因素论 D.内外因交互作用论
解析:解析:内发论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心。
6.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国家意识形态 B.社会生产力 √ C.社会文化 D.人口质量
解析: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所以,社会生产力是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7.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正确地预测成年以后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这说明( )。 A.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B.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解析:解析: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表明,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8.根据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 )。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 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D.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解析:解析:根据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9.教师利用美好的事物、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所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 D.奖励与惩罚法
解析:解析: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陶冶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各种活动和交往情境陶冶等。
10.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理论是( )。 A.结构主义课程论 √ B.社会本位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人本主义课程论
解析:解析:布鲁纳提出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他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11.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培养价值观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法 B.讲授法 √ C.练习法 D.陶冶法
解析:解析: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培养价值观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使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陶冶法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12.学生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道德修养水平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 )。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D.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
解析:解析:学生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道德修养水平高,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得以实现。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教师劳动特点的( )。 A.主体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 D.迟滞性
解析:解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教育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学生也会跟着行动;教育者本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学生也不会听从。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14.教师上课提问时,有的学生急于表现,甚至没有弄清题意便抢先回答,这类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 )。 A.冲动型 √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解析:解析: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 15.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学说 C.劳动价值学说
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解析:解析: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6.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实现所产生的结果是( )。 A.学生主动性的丧失 B.教师替代学生学习
C.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 D.课堂纪律的强化
解析:解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制约学生的主动性。相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同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17.班主任通过班集体影响学生个体,又通过教育学生个体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属于(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解析:解析: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8.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现实世界去感受和体验,这属于( )。 A.范例教学 B.探究式教学 C.情境性教学 √ D.传递一接受式教学
解析:解析:情境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