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庄子

参考文献:

《庄子集释》郭庆藩

《庄子今注今译》鼓应(有时候不准) 《庄子哲学》王博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笑敢 推荐,写论文 很好 《庄子评传》颜世安

《齐物论》及其影响 少明 《庄子新探》恒寿(做学问) 《庄学研究》大华(做学问 )

王中江、王博、开、笑敢 写的很好。

道家分为老庄派:关注人的精神修养;黄老派:关注政治,如何实现国家久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反对法家、儒家。

推荐《中国思想家评传》 庄子其人其书

1.庄子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人,名周,宋国蒙人(今省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即与孟子同时代。

庄子者,蒙文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盗跖(zhi二声)、胠箧(qu一声qie四声),以抵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非列传》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非列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秋水》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

.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hu一声)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jiao四声)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齑(ji一声)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

2.庄子与隐者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ue二声或jiao四声)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jiao一声liao二声)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其书

郭象《庄子注》33篇,其中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这个注本一直传到现在,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庄子》注本。《汉书·艺文志》记“《庄子》52篇。”

多数学者认为,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参看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大华《庄学研究》)一般认为,《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已经全部呈现在偏里了。

一、庄子的道论

1.道,无名无形,不可言说。

《齐物论》中这样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 《知北游》说:“道不可闻,闻而非道也;道不可见(xian/jian),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

2.道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无所不在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封,界线),言未始有常” 成玄英疏曰:“道无不在,所在皆无,荡然无存,有何封城也。” 浑沌凿窍:

南海之帝为倏,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有了视听食息的混沌就不再是混沌,混沌本身就是无界限、无分别的,正是因为无界限无分别,混沌才可以施恩于万物正如道生万物,但是道却不会包含任何万物的具体形式一样。

混沌就是道

(人这一辈子活着难得糊涂)人不必过于分别、界限。 3.道为“物物者”,物物者非物

世间万物都来自于道,世间万物都是物,而道就是“物物者”,或者叫“造物者”,尽管它没有任何形态,但它是万物的主宰。

.

.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 物物者非物《知北游》

道具有普遍性,不具有特殊性。使物成为具体事物的道是普遍的。

成玄英解释“夫能物于物者,非物邪。非物则无先后,物出则是物,复不得有先于此物者。”

凡是物,都是有先后的时间关系的,只有非物,才能超越时间先后的关系,这个非物应并也只能理解为道,能够产生物的道一定是在物之前的。

“物物者非物”,就是说能够使物成为物的,不是物。就是说不能用物来规定物的存在,凡是物都是有名称、形态的,而道是“无”、“无名”“无形”“无声”“无象”的,即老子所谓“无,名天地之始”,道才是“物物者。”

4.物物者与物无际

道超越于物,超越于时空,超越于任何具体形态,但是,道何以能够进入有限的、处于时空的物中的?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bai)”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pi).”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物物者与物无际。《知北游》

在庄子看来,道是超越的,也是周延的、普遍的、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任何或者高上、或者低下的东西之中,道在物中。

《知北游》说“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对于事物来说,道是超越的,但道不是外在的,是与物无际的,道就存在于万物之中。 《大宗师》中庄子论道“道,有情有信,无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5.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据

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夫》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知北游》 6.道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 (庄子《天下篇 》《汉书·艺文志》必读) 《大宗师》中的真人,《逍遥游》中的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等,都是“道体”的具体化。因为“道”不仅仅是宇宙万有的终极根源,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天下》篇呈送关、老聃为“古之博大真人”,因为他们恬淡无欲,与神明同在,体会道体,关老聃就是“道”的化身。

.

.

二、庄子的“天论”

道论是庄子学派思想的形上学部分,而“天论”则是庄子学派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哲学表达。通过“天论”,天地万物的“自然性”被鲜明的揭示出来。

《庄子》七篇所说的“天”就是自然地代名词,与人为相对。 “知天地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 郭象说:“天者,自然之谓。”

庄子指出,要把握“道”的根本精神就必须“照之于天”,就是以天为法则。 庄子对天、人有明确的区分,其所谓“天”就是“自然”。 天在,人在外,德在乎天。 曰:“何谓天?何谓人?” 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秋水》

庄子所谓的“天”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天即万有本来应该具有的自然而然的面目,即所谓本来具有的“性”“命”,就是我们说的“天性”的东西。“人”即“人为”,是人为外在地强加于自然的东西,比如“落马首,穿牛鼻”。所以说,“天在,人在外”。“天”是绝对真实的,“以人灭天”的行为是违反自然的。在庄子看来,如果能照之于天,万物本来就齐一。因而,只有明白了万物齐一的道理,才能真正得道和理解“道”的本真意义。

齐物论

“齐物”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齐物论》是七篇的第二篇。专门讲述“齐物”的道理。齐物论一般来讲有三层含义:一是“齐物-论”(支离疏的故事);二是“齐-物论”(儒墨的是非都是“亏”的,是没有用的,有所亏欠,这些东西应该齐掉,道家的才是最好的。);三是“齐物我”(人和物之间的界限,庄周与蝴蝶)。

“齐物-论”--万物齐一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丑的一个人)与西施,恢恑憰(jue二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齐物论》

“道通为一”,是讲万物的“齐一”。庄子讲“齐物”,并非要消灭事物之间事实上的差异。“齐物”的基本含义,是要在肯定个体性、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万有价值上的齐一。“道通为一”,是要经由“不用而寓诸庸”的方式来实现。就是不加人为的干预,任物个“自用”。因任万物本来的、自然的面目,则能与物相同。莛虽小,楹虽巨,厉虽丑,西施虽美、当各尽其用,各成其性,也就达到了“一”,而“一”就是“道”。

庄子认为,包括人在的宇宙万有,在其实存意义上,存在着种种天然的差别。庄子并不否认这些差别,在他看来,这些差别,正是事物自身所无法改变的“性”或者“命”。任何存在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还是人或者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天性。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气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跤;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野鸭的腿)虽短,续之则忧;鹤胫(仙鹤的脖子)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骈拇》

在庄子看来,一个事物的价值或者存在意义,不在于它与其他事物相比的事实意义上的高下,而在于是否符合他那个天然的命、性。宇宙万有,千差万别,夭寿各异,大小不同,但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和实现各自的天然的命、性,其价值就是同一的。

.

.

麻雀虽小,鲲鹏虽巨;祖虽寿,殇子虽舀;厉虽丑,西子虽美,但是只要充分表现其性命之情,其在价值实现的意义上并无不同。因此,肯定事物在实在意义上的“差异性”,与主事物在价值上的“齐一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齐物”不仅不是要消灭宇宙万有在实存意义上的差别,而且必须以承认和实现这种差别为前提,才能实现事物各自的天然性、命,因而才能达到“齐物”。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德充符》

人生观

对于庄子来说,生命的鲜活不在于外在的形态,而在于在的心灵。对待生命,要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寻找空隙”,还要像“泽雉(zhi四声)”那样去安养生命。

泽雉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qi二声)畜乎樊中。

对于泽雉来说,樊笼就意味着失去了子游。在现实世界,人间的功名、制度,乃至人的形体、欲望,又何尝不是精神的樊笼呢?必须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樊笼打碎,把心灵解放出来。要正确对待生命,也要正确对待生死。在庄子看来,“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庄子能做到妻子去世“鼓盆而歌”。

庄子的境界论

经结论主要是讲人如何跳出“有待(有依靠、凭据)”的局限,顺应天地人三重存有之法则而驾驭万事万物之变化,使有限融入无限之中,从而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理想境界。

“若夫成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真正的自由是不需要依靠的,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行动,这就是“无待”。 ① 效一官,行比一乡 ② 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 ③ 列子 御风而行

④ 但是最高的境界是庄子的至人、神人之境界,↑的。

在庄子看来,至人、神人、圣人都是超越个人得失、超越功名利禄的人,都能做到“无所待”,就像“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是获得绝对自由的人。这种无待的自由境界,并非自然界的直接赋予,人也要经过重重修炼,庄子把这种方法叫“坐忘”。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 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离形”就是“堕肢体”,讲的是对欲望或者形体的超越;“去知”就是排除人的主观私意。庄子不仅要忘掉外部世界的仁义礼乐,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混为一体。只有形如槁木、无思无虑、无生无死,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自

.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庄子参考文献:《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今注今译》鼓应(有时候不准)《庄子哲学》王博《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笑敢推荐,写论文很好《庄子评传》颜世安《齐物论》及其影响少明《庄子新探》恒寿(做学问)《庄学研究》大华(做学问)王中江、王博、开、笑敢写的很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db5a5g3nz7yqpo85se79mzf00wron00iu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