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重庆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公共课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学校 )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孔子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学记》 )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民本思想 )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 )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持之以恒 )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孔子 )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学记》 )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论语》 )中有充分反映。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学记》 )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B《论语》 )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B开而弗达)。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是非之心 ) 17、《学记》是( C 《礼记》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 19.( C 《学记》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环境 )对教育的影响。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仁 )。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学记》 )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个别差异性要求 )

第 1 页 共 16 页

24.荀子以( A青,取之于蓝 。。。。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 B政治 )的关系。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行)看作是终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简约 )上去。

28.( D荀子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A取信于民)的治国思想。 30.孟子以( B 人性善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荀子 )。

33.孟子认为( A教育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34.孔子在( B政治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教学相长原则 )。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C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37.孔子在( A教育 )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人性恶 )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强而弗抑 )。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仁之端 )

41.荀子以(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作比喻,说明人。。。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教育 )。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孔子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磨练意志 )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的思维方法。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 A 志士仁人,无求生 。。。。。 )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第 2 页 共 16 页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 B《论语》 )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 《学记》 )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B启发性教学原则 )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 A有教无类 )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B为政以德 )的治国思想。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知人论世 )的观点。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 ) 55.( C不积跬步 。。。。。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56.孟子认为有无( B先天善良本性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C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优越的思想。

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B道德教育 )占首位。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这体现了(D因材施教 )的精神。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A 《论语》 )治天下”的名言。

61.《学记》用( D 善歌者使。。。。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 《孟子》 )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 A躬身实践 )的重要性。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B.教师 )。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 D博学 )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 C 《学记》 )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C .论语 )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因材施教 )的教学方法。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 .循序渐进原则 )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

第 3 页 共 16 页

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D有教无类 )的教学原则。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C开而弗达 )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巩固性 )教学原则。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A礼、乐、射、御、书、数 ) 7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出自( A《学记》 )

75.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重视( D因材施教 )。 7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段讲( C学思结合 )的重要性。 77.《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个观点的就是( D导而弗牵 )

7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C.讲究礼节 )的治国思想。

79.(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体现了荀子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80.孔子主张( C有教无类 ),扩大了教育对象。 81.“乐”的起因是:( A .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82.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所以,乱世的音乐显得( B怨恨) 83.先王治乐的原因是( A提供治理人民的方法) 84.“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出自( D 《礼记》 )

85.先王设置专门的官吏施行乐教的原因是( C .善民心,易风俗) 86.只知晓歌曲而不知晓乐的是( B老百姓)

87.先王制定射乡食飨的礼仪是用来( C使人交往正常化 ) 88.先王用礼是为了( A节制人心 ) 89.礼是用来( B区别等级 )

90.达到了乐的要求便会( A没有怨恨 ) 91.“明圣”的意思是( C传授与制作礼乐的人)

92.教育,对于人民而言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进行教育就会( B有伤世风 ) 9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A提高内心的修养)

94.“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意思是( C人出生没有情欲 。。。。。 ) 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 B “豫”同“预” ) 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 《论语》 ) 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 A声音) 98.乐是由( A从内心发出来的 )

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 B使人随便放浪)

第 4 页 共 16 页

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 A.人心向道 )

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董仲舒 ) 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B 董仲舒)

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学校) 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C 《书》云:“茂哉茂哉。。。。。)

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 C渐(jiān)民以仁 “渐”通“间”,离间 ) 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 D不以教化堤防之)

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 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C 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 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 B社会和谐 )

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 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 A .教化 ) 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 D 《对贤良策) 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 D庠序 )

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 A儒家学说 ) 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 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虞舜 )

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 C .王道) 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论语?公冶长》 ) 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 C性 ) 122、子曰:“好学近乎( C知)”。

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 A则不跲) 124.有弗学,( B .学之弗能弗措也)

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 126.温故而知新,( D敦厚以崇礼)。 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 C中和)。

128.宋代理学家把( A 《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 129.《中庸》是( C 《礼记》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B .性善论)的思想。

131.( C学习和教育)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善性。 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B主导—主体)的中和。 133.《中庸》强调了教育的( A本质与作用 )的和谐。

13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第 5 页 共 16 页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重庆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公共课《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学校)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d2j83mwiz1xep036og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