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由材料推断
A.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B.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 C.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2、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5、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表明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6、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
第 1 页 共 8 页
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8、《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北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9、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0、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臣、人、众、野人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B.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11、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第 2 页 共 8 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