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
习资料(1)
血液病护理措施
① 休息与活动,对轻、中度贫血和缓解期病人可适当休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和进行适当的运动,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脉搏不超过100次/分为度,待病情好转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②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少渣饮食,应注意饮食搭配,根据贫血的不同原因,在饮食中增加相应的营养成分。
③ 对症护理,可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输血或输红细胞制剂。 ④ 协助治疗,寻找病因并配合去除病因。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1. 病因和发病机制① 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② 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十二指肠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术后、慢性肠炎、长期不明原因腹泻等。③ 铁丢失过多,常以消化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钩虫病、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痔出血等,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女性月经过多如子宫肌瘤或功能性出血等也很常见。当体内贮铁减少到不足以补偿功能状态的铁时,铁代谢指标发生异常,即贮铁指标(铁蛋白、含铁血黄素)减低、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减低、总铁结合力(指血浆中能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和未结合铁的转铁蛋白升高、组织缺铁、红细胞内缺铁,进而造成血红素合成障碍及影响组织细胞代谢而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 铁代谢① 铁的来源,主要为食物,其次为衰老的红细胞。正常人维持体内铁平衡需每日从食物中摄取铁1~1.5mg。② 铁的吸收,主要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食物中结合的铁被胃酸游离化,再由维生素C等还原物质将高铁变成无机亚铁,肠粘膜才能吸收。③ 铁的转运,铁与血浆转铁蛋白结合成转铁蛋白复合体即血清铁,将铁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供机体利用。④ 铁的储存,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在肝、脾、骨髓及肠粘膜等组织中。⑤ 铁的排出,人体每日排出铁不超过1mg,主要通过肠粘膜脱落细胞排泄,少量通过尿、汗液排出。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2)
1 / 29
风湿性疾病常见症状
(一) 简述
风湿性疾病是指累及骨、关节及周围组织的一组疾病。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免疫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代谢性(痛风)、内分泌性(肢端肥大症)、退化性(骨关节炎)、地理环境性(大骨节病)等各种风湿性疾病。
临床共同特点: ① 多为慢性起病,病程较长,甚至终身。② 病程中发作与缓解交替。③ 同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④ 有复杂的生物化学及免疫学变化。⑤ 对治疗的个体差异较大。护理特点: ① 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尤为重要。② 发作期帮助病人减轻症状与缓解期指导病人预防复
发同等重要。③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药物疗效、耐受性及副作用,注意个体差异。 (二) 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
关节疼痛是风湿性疾病的主要症状。临床表现: 痛风发作急骤,固定于少数关节,不对称分布,疼痛难忍;风湿性关节炎多呈游走性关节疼痛,无关节组织破坏;类风湿关节炎影响腕及近端指关节,常对称分布,关节痛活动后减轻,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僵直;骨关节炎累及远端指间关节;系统性红斑狼疮影响近端指间关节及腕、足、膝、踝关节,对称分布;强制性脊柱炎累及膝、髋、踝关节,多不对称。 (三) 多器官系统损害症状
风湿性疾病可累及皮肤、肺、胃肠、肾、心脏、神经、血液等各器官系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多数面部有对称性皮疹,有些病人有狼疮性肾炎,可累积消化道致吞咽困难、便秘、累及肺出现吞咽困难。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护理
1. 消瘦 护理措施:
① 指导病人建立正确的进食行为。
② 制定饮食计划,根据原发病来提供合理的膳食,如甲亢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糖尿病者应低糖、低脂、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饮食。
2 / 29
③ 对食欲不振者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调配以增进食欲保证进食,极度消瘦者可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④ 注意皮肤护理,避免骨骼突出部位碰伤或引起压疮。 ⑤ 遵医嘱做好有关检查的护理配合和原发疾病的治疗及护理。 2. 肥胖 护理措施:
① 心理护理,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肥胖程度和情绪状态与病人进行个别交谈,给予恰当的分析、解释和指导,使病人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
② 饮食护理,指导病人自觉节制进食量,改变饮食习惯,饮食应低热量、低脂、低盐、粗纤维、富含维生素,使每周体重下降0.5~1.0kg。同时严密观察,防止因热量过低引起的衰弱、抑郁、脱发,甚至心律失常的发生。
③ 运动护理,选择适合病人情况的有氧运动方式,逐渐增加运动量,注意循序渐进、长期坚持。
④ 经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未能奏效时,遵医嘱指导病人短期应用减肥药。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3)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常见症状
1. 色素沉着色素沉着指皮肤或粘膜色素量增加或色素颜色增深。艾迪生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多见。临床表现: 全身皮肤呈弥漫性棕褐色,在暴露部位极易出现,也可出现在乳晕、外生殖器周围,特别在受压、受摩擦部位、皮肤褶皱、瘢痕及肢体的伸侧面明显。
2. 身材矮小身高与常人相比,身材过矮。男性<145cm、女性<135cm时为过矮,异常矮小见于垂体性侏儒症及小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出现的呆小症。临床表现: 侏儒症表现为最终身高<130cm,身体比例适当,骨龄落后,面容幼稚,皮肤细腻,性幼稚,第二性征缺如,常有不育,但智力无障碍。呆小症表现为下肢短,上部量>下部量,骨龄落后,性发育迟缓,智力低下,部分呈粘液性水肿;地方性呆小症常伴耳聋及神经病变。
3 / 29
3. 消瘦消瘦是指摄入的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由于热量和蛋白质缺乏使皮下脂肪减少,肌肉、骨骼逐渐萎缩,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10%以上。严重消瘦者呈恶病质状态。临床表现除体重减轻、皮肤弹性差、皮下静脉显露,皮下脂肪减少外,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轻度消瘦者有体力、精力不足,精神委靡,食欲不振,贫血,记忆力下降,血压下降等;重度消瘦者劳动能力丧失,皮下脂肪消失,皮肤干燥,内脏下垂,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女性病人月经紊乱、闭经不育,周围循环不良易发生冻疮,甚至低血糖昏迷。
② 神经性厌食病人多数体力、精力异常旺盛,少数表现为极度衰竭无力,神情淡漠。 ③ 单纯性消瘦病人,除消瘦以外无其他器官疾病的伴随症状。
④ 病人反应迟钝、淡漠,记忆力下降,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沉默寡言。神经性厌食病人多数是青年女性,性格内向,不能很好适应环境,往往家庭关系紧张,脱离社会。 4. 肥胖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指数(BMI)>24或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根据病因不同,可分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性肥胖的主要病因是摄食过多或运动过少,并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继发性肥胖主要由内分泌疾病引起,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等。此外,女性肥胖可能与雌激素有一定的关系。 ① 单纯性肥胖者脂肪分布均匀。
② 继发性肥胖者脂肪分布有显著特征性,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以面部、肩背部、腰部最显著;下丘脑病变所致的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脂肪积聚在面部、腹部、臀部及大腿,性器官及第二性征发育不全。
③ 伴随症状有气急、关节痛、水肿、肌肉酸痛等;极度肥胖使肺泡换气不足、二氧化碳潴留,病人表现发绀、嗜睡,稍事活动即感剧烈气促等症状,称“肥胖性肺心综合征”。 ④ 肥胖可引起多方面代谢紊乱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病人常有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于外表臃肿、动作迟缓,参加社交活动的能力降低,与外界接触的范围缩小,常有压抑感,学习和工作能力受到影响而加重自卑心理。
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内科护理学》预习资料(4)
贫血分类
1. 按血红蛋白浓度分类轻度(Hb>90g/L)、中度(60~90g/L)、重度(30~59g/L)和极重度(Hb<30g/L)。
4 / 29
2. 按病因和(或)发病机制分类
①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②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脾功能亢进症等。
③ 失血性贫血,包括出凝血疾病在内的各种急慢性失血。 3. 按红细胞形态分类(即细胞学分类)
①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② 正常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③ 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甲状腺的临床表现
1. 甲状腺素分泌过多症群
① 高代谢表现: 疲乏无力、怕热多汗、皮肤温暖而湿润、体重锐减和低热等。 ② 精神神经症状: 神经过敏、多言好动、紧张忧虑、焦躁易怒、失眠不安、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③ 心血管症状: 心悸(静息或睡眠时心率仍增快是甲亢的特征性表现)、气促、脉压增大等,重症者出现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多见,甚至导致甲亢性心脏病。 ④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亢进、多食消瘦为甲亢的另一特征性表现;胃肠蠕动增快,消化吸收不良而使排便次数增多或腹泻。
⑤ 其他: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萎缩和周期性瘫痪,老年人常引起骨质疏松脱钙,女性月经减少、闭经不孕、男性可有阳痿。
2. 甲状腺肿一般呈对称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大,肿大的甲状腺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上下极可触及震颤和听到连续性或收缩期为主的血管杂音,为甲亢的重要特征性体征。 3. 眼征
5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