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人教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教案
翠微中学 常丽丽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 冯晓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常识。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搜索引擎,利用网络获得知识,仔细研读文本,体察文章主题与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学习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背景资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
课前要求学生通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了解报告文学的常识。
2、了解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社会根源。
3、通过包身工生活的三个典型场景,简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4、简要概述包身工的群体形象。
5、在课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对包身工的主观态度的语句。说说你怎样看待包身工现象? 四、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落实预习,理顺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主题。
1、 从住、吃、工作条件三个场景理顺文章内容。(学生概括发言)
明确:
①住: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②吃: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③工作条件: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 2、 从三个场景,你认为包身工是一群什么样的人?(群体特点) 明确:
“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
“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 “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 “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 “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
包身工是一群命运悲惨,没有人身自由,备受压榨和摧残的底层的劳动人民。
3、 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待一些背景材料。课文中提供了哪些背景材料?找
出来并分析作用。 明确:
课文中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的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读者通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度,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深化落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教师补充:《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4、 结合作者对包身工的主观评价,探讨文章的主题。
明确:
作者通过叙述包身工“住”“吃”“上工”三个方面的情况,把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芦柴棒”和“名字记不起”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说明了包身工已处于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的绝境之中。作者怀着愤怒的感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揭露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对包身工的剥削,控诉了这种不人道的制度,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
5、作业:
结合本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事实与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明确: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第二课时
探讨本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体会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1、 作者是如何安排本文大量的材料,表达主观感受的?
明确:
本文结构安排恰当。以记叙一天生活为主线,把其他材料适当穿插到说明、议论中作配合,使文章显得线索分明、内容充实,叙事中以顺叙为主,间以补叙、插叙,既条理清晰,又安排得灵活。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前三部分,记叙和说明、议论交错运用,最后一部分总结部分着重在抒情,各有侧重而又互相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精心校对版本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2、 在包身工这个群体中有没有人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3、 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语言生动有力。课文中比喻运用较多,恰切而生动。就以描写包身工的比喻来说就有:“她们是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血肉造成的‘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手脚像芦柴棒般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从不同角度把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形象地表现出来。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写包身工群众的情况,很有表现力。例如写起床后的活动:“她们有的在水龙头旁边舀水,有的用断了齿的木梳梳掉紧粘在头发里的棉絮,有的两个一组两个一组地用扁担抬着平满的马桶,吆喝着从人们身边擦过。”贫民窟式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又如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六个短语简短、有力、形象,包身工的悲惨尽在其中。写包身工病中:“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短短十六字,写出可怜万状。人物的语言写得尤其生动。带工老板下乡游说那一番话,把骗子的嘴脸写得活灵活现,一句“死懒!躺着不起来,活该!”显示了老板娘的横蛮;一句“不还钱,可别作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描绘了老板的凶相。此外,反语的运用,句式的变换都是很成功的。 4、 拓展练习:
以课文后三段为例,任选下列任意一个场景进行几句话的议论点评。
3、12、18、28等段落。 教师引导:重点落在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和对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 7、作业:
通过包身工的学习,引发了你什么样的人生感想?(课后札记)
精心校对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