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1)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阶级基础

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及其鲜明特征。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

1

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4、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称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

①思维与存在谁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知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1)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理论意义。

(1)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强调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强调物质是通过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第四,它强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与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①“无物不动”

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无动不物”

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是一切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

(3)割裂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 ①形而上学: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②唯心主义:设想存在着非物质的运动

8、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①相互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 ②相互联系:

其一,“动中有静”。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其二, “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 (3)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

①如果否认运动,夸大静止,就犯了形而上学不变论错误; ②如果否认静止,夸大运动,就犯了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9、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本质特征。任何规律都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取消和消灭规律。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发现和利用规律,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2)主观能动性

①主观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思想等精神因素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是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 ②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第一,人类意识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人类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人类意识活动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四,人类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3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人们只能认识、利用客观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根本体现和必要条件。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把握规律,同时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越深刻,人越能获得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基础。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革命热情结合起来; (5)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①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性; ②机械论和宿命论: 夸大客观规律性,否认主观能动性,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的观点

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观点

①发展特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变化。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③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①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③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 ④它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

1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4

(1)矛盾普遍性:

①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起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②方法论: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2)矛盾特殊性:

①含义: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坚持重点论和反对均衡论;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联系:一方面矛盾普遍性(共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特殊性(个性)之中包含着矛盾普遍性(共性)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 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革命具体实际是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我们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

1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关系

①相互对立: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②相互联结:

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是同一性的 基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 提供场所和条件。

(4)方法论意义:

①辩证法:坚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两点论,坚持全面的看问题。 “同中有异”:同一是包含对立的同一。因此,必须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有同一的 地方看到对立。 “异中有同”:对立是包含同一的对立。因此,必须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有对立的 地方看到同一。

②形而上学: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坚持一点论,必然走向片面性、绝对化。 “同中无异”:同一是绝对的同一。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在有同一的地方看不见对立。

5

7czms2rfzi8mpoj7ocb09o8y29wt5t00yz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