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单项选择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 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
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 A )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 D.《神圣家族》 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C )
A.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是( A )
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7、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8、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 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这是( B )
A.从理论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形成的回答 B.B.从理论的阶级属性角度形成的回答
C.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形成的回答 D.从理论品质角度形成的回答 9、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 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这是( C ) A.从理论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形成的回答 B.B.从理论的阶级属性角度形成的回答
C.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形成的回答 D.从理论品质角度形成的回答 10、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 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这是(A )
A.从理论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形成的回答 B.从理论的阶级属性角度形成的回答
C.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形成的回答 D.从理论品质角度形成的回答 1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 C)
A.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基础是( D) A.逻辑性 B.理论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 1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 )
A.自我批判 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 D.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C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1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7、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空想社会主义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B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辩证法 D.历史观 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2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 学的( B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2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2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24、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D)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建立公平分配的社会 C.建立合乎人性的社会 D.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25、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D )
A.倡导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 B.高扬社会主义的平等思想 C.提倡诚实守信的伦理道德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D )
A.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B.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C.学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人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28、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9、“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30、在19世纪的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于无产阶级的重大意义之一是( C ) A.使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必然 B.使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使无产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 D.使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3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 B ) A.矛盾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D.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运动 B.物质可以认识 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客观实在性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B.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7、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B.折衷主义观点
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D )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
9、“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D )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2、发展的实质是 ( D )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C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4、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C ) A.辩证法的 B.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15、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D )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的观点,属于 ( B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8、《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 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B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 表明 ( 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2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D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2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C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24、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C )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C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26、唯心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是( B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 D.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27、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A ) 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 B.唯意识论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物与物的关系
28、“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 这是( D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9、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B )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3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 是 ( B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33、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B ) A.自然界的变化 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 D.脑量的增加
34、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 D )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35、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 D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36、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 ( C )
A.人脑主观自生的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3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 A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 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38、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39、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 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说明人的才能 ( B )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4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 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C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双方彼此对立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
42、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 C )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B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4、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C )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45、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B )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46、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C ) A.均衡论 B.一点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47、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4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 A ) 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 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 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 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
4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D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 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
的做法忽视了( A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5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5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D )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5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55、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 A )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 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 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5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C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57、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C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5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5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B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60、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B )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6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6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 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C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D.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6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句话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64、 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 )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5、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66、一切哲学都是( B )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6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D ) A.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6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6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 D ) 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 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 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 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 70、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 B )
A.无限的 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 C.被动的 D.可以为所欲为的
71、“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D )
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 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
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 7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73、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D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特殊性 D.斗争性 7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75、哲学是( C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6、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B )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77、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 一种( D )
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7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C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79、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 B )
A.广延性 B.持续性 C.绝对性 D规律性 80、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D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81、《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 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 )
A.朴素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8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83、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C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8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D )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85、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8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D )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 8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B.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88、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C )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89、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90、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B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9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9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C )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93、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 C )
A.必要准备 B.外在表现 C.一种特殊状态 D.一种必然结果 94、相对静止是指( C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9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 )
A.主观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正确反映 96、“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 D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97、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 存在的。这是一种( C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98、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B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99、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有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00、“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B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01、毛泽东指示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崇洋媚外。 毛泽东的思想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C )
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的原理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原理
10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 B )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
103、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104、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A )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105、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06、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C )
A.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D.科学实验活动
107、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 B ) A.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0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D )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平稳 C.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09、哲学上看,我国制定的“十二五”计划的根据是 ( C ) A.抽象的可能性 B.人民群众的愿望 C.现实的可能性 D.先进分子的构想
110、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 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12、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 A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113、时间和空间是( C )
A.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11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社会性劳动 B.直立行走 C.人脑的形成 D.语言的产生 115、有人认为世界上各种生物物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一种( A ) A.形而上学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16、下列选项中,强调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C ) A.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B.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117、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以“科学预测学”的形式招摇过市。这属于( D ) A.内容决定形式的表现 B.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的表现 C.新内容采用旧形式的表现 D.旧内容采用新形式的表现 118、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C )
A.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119、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B)
A.主观性和个别性 B.客观性和普遍性 C.社会性和历史性 D.稳定性和不变性
120、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 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2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12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C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12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C )
A.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思维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24、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 )
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12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D ) A.科学性和阶级性 B.原则性和灵活性 C.实践性和阶级性 D.科学性和革命性 126、事物的质是指( D )
A.事物的规模和发展程度 B.事物中所包含的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D.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127、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B )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28、现实可能性是指( A ) A.现实中有充分根据和必要条件的可能性
B.现实中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尚未充分展开的可能性
C.目前尚未实现,将来可以实现的可能性 D.实现的可能性 129、爆发式飞跃是( A )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 D.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130、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A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二元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131、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B )
A.个人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 D.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 132、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D )
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B.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3、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 C ) A.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C.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13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 A.联系的 B.精神的 C.发展的 D.实践的
13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B ) 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136、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D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37、“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B )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138、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D )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139、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 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D )
A.原因和结果相互区别 B.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相互渗透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140、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B )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14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A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D.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142、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这是一种 ( D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14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 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4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45、“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46、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B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147、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C ) 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实践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148、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C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 149、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是(B ) A.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D.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
150、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 D )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151、时间“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这种看法是( B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科学主义的观点
152、“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的“有 限的范围”是指(D )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B.物质和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 153、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D )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 D.相对主义的
154、“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155、雪莱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该名言体现了(C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质量互变规律 C.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规律
15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古训的哲学方法论意义是指( D ) A.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活动的决定性条件 B.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同“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C.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D.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157、“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D ) 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58、清代赵冀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 百年。”这首诗启发我们( A )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 159、“和而不同,同则不和”,这种对和谐的看法表明( C )
A.和谐与矛盾是排斥的 B.和谐和矛盾是同一的 C.和谐包含着矛盾 D.有矛盾就没有和谐 160、《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于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打败赵军; 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却造成不同的结果。这说明( B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161、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 理是(D )
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16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 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B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 163、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C )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16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D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性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65、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认识中,意识往往出现“超前反映”,这里“超前反映”的意 识主要是指( C )
A.意识活动的对象性 B.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C.在观念中建立理性客体 D.意识活动的自控性
166、人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社会改革、社会革命都属于( B ) A.改造物质世界的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变革上层建筑的意识性活动 D.科学实验 167、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 )
A.物质 B.意识 C.实践 D.存在
168、“东北二人转”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对“二人转”曲牌在内容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在形式上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这说明发展( B ) A.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方式和属性 B.是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 C.是新出现的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D.是事物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169、“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D )
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D.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70、“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 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两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B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7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 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之所以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 力,从哲学上讲是因为(B ) A.任何事物都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B.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172、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 数学家高斯做级数连加,不是一个个逐次累计,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一种新的程序来计算。从 哲学上看,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A )
A.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创新精神 B.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机遇
C.发挥主观能动性偶尔可以背离客观规律 D.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就能解决 17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C )
A.对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本质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74、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C )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 B.实践和社会
C.时间和空间 D.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175、近年来,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话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学生负担过 重表现在:一是课程门类偏多,内容偏难;二是书本太多;三是作业多、补习多、办班多。
这些都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造成严重损害。从辩证法角度看,造成中小学生负 担过重的原因是( B )
A.忽视了量的积累 B.违背了适度原则 C.曲解了肯定与否定辩证关系 D.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176、不少农民习惯“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农产品走俏,今年就种什么,结果往往事 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 A ) 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177、“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78、哲学理论上的“两个对子”指的是( C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D.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179、2001年11月10日,在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 决定。整个谈判历时15年,“黑发人谈成白发人”,几起几落。这表明( C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180、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要认识到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是由于一些 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面貌,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努力, 决不能一蹴而就。这是因为( B )
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没有一定的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C.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基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81、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属于( A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8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 C )
A.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 B.大胆揭露、勇敢面对矛盾 C.科学分析主要和次要矛盾 D.平稳化解矛盾
183、农业的歉收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也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 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关系看,这是( A )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184、“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体现了( B )
A.折衷主义思想 B.朴素辩证法思想 C.诡辩论思想 D.二元论思想 185、客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 ) A.宿命论 B.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 C.中国宋代的程朱理学 D.近代德国的黑格尔哲学 186、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 B )
A.全盘否定 B.既有克服又有保留 C.变相肯定 D.在旧事物中增加新内容 187、假象和本质具有鲜明的对立,因此( D )
A.假象和本质没有必然联系 B.有些假象和本质没有必然联系 C.假象和本质只有偶然联系 D.假象和本质有必然联系 188、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D )
A.从抽象到具体法 B.归纳演绎法 C.分析综合法 D.矛盾分析法 189、意识的本质是 ( B )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190、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 ) A.农民播种小麦 B.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C.法官审理案件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91、看问题“只见树林,不见森林”,是 ( C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192、“盛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的是( D ) A.时间的持续性 B.时间的间断性 C.时间的重复性 D.时间的一维性
193、“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194、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 )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195、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 B )
A.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B.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D.必然性为偶然性开辟道路 196、科学证明,人脑是( C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197、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C )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98、 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用木马车送粮,而不是用汽车;《西游记》中的 孙悟空能做到七十二变,可就是变不出计算机。这说明( C )
A. 人们的立场不同,所以认识就不同 B. 古代文学家思想保守,不善于联想,想象力不够 C.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 D. 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发展变化的 199、事物发展的“度”是指( C )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 200、“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种观点属于( A )
A.庸俗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201、沙柳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但是由于种植沙柳费钱费力,又无法带来经济效益,难 以有效实施。针对这种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当地政府支持建立了以沙柳为原料的制板、造纸 加工业,给种植沙柳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发了个人和集体的种植积极性,沙柳 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有效地减少了土壤沙漠化。这一事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当地政府( C ) A.发现了沙柳在防风固沙中的重要作用 B.掌握了植树造林的规律性 C.发现了事物之间更深刻的联系 D.掌握了利用沙柳制板造纸的技术 20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不存在的斗争是( D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203、六七十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遵循“以粮为纲”的思想,单纯追求粮食产量,在 山坡上修建梯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大寨提出以林养土,以木蓄水,改善生态环 境的思想,将坡度在30度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使原来的荒山变了样,既增加了经济 效益,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一事实蕴含的哲理是:( B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 C.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04、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的形式说 明时间( C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相对的 D.是可知的
205、2004年9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将“东突伊斯兰运动”列入安理会颁布的恐怖 主义组织名单。长期以来,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在我国新 疆制造了一系列爆炸、暗杀、绑架等暴力恐怖事件,是不折不扣、典型的恐怖组织。为了打 击恐怖主义,维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公安部特别设立了反恐怖 局,专门负责研究、规划、指导、协调、推动全国的反恐怖工作。这份材料包含的哲理是: ( D )
A.辩证否定观点 B.劳动的观点 C.群众的观点 D.因果联系的观点
206、近年来,一些骗子打着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幌子,借科学术语把封建糟粕装扮起来, 编造各种荒谬的理论,并声称发展了新科学。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水变油”骗局,使得不少 人受骗上当,其中不乏高学历者。一些高学历的人之所以受骗,是应为他们( C ) A.不懂得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区别 B.看不到理论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C.没有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D.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207、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劳动 B.语言的产生 C.物质文明的发展 D.人脑的形成 20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语说明( A )
A.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发生质变 B.在新质基础上量的扩展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无限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单项选择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C)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 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B)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D)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B)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分析和综合 D.总结和概括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
A.感觉、知觉、表象 B.感觉、分析、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识记、联想、判断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 D.概念—判断—推理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D)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
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13、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D)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 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绝对性.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D)
A.承认真理的相对性是一致的 B.承认真理的全面性是一致的 C.承认真理的具体性是一致的 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16、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绝对真理,并把它当成是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这是一种(A)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轻视实践经验的唯理论观点 1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D)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B)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C)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21、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标准的是(D)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22、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B)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某些错误 D.真理既是全面的又是具体的 23、在真理检验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C)
A.实践标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标准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既是不变的又是可变的 24、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的(A) A.确定性 B.全面性 C.具体性 D.稳定性
25、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 认为(D)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26、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B)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27、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C)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 28、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优先)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9、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B)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3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
A.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1、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C)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3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33、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对立的是(B)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34、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B)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35、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C)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36、相对真理是指(C)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37、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D)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C.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8、实践高于理论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3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 了(B)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0、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C) A.是绝对确定的 B.是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4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D)
A.只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只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C.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D.不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且也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43、“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D)
A.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D.正确的观点,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它 4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C)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承认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5、认识论就是反映论,这是(A)
A.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原则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原则 C.是可知论坚持的原则 D.一切不可知论都坚持的共同原则 46、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是(C) A.承认矛盾还是否认矛盾 B.认识论和反映论的区别 C.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D.对世界本质的不同回答 4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C)
A.矛盾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48、真理多元论的错误实质在于(B)
A.否认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否认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D.否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49、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A)
A.一元论 B.多元论 C.主观真理论 D.实用主义真理论 50、“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D)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物主义的观点
5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C) A.诡辩论的观点 B.实用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5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特征是(C)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5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B) 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54、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是被折断了一样。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真实的反映 B.眼睛是最好的证人
C.感性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D.这是一种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 5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56、“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是具有相对 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这表明(D) A.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绝对真理走向相对真理的过程 B.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观点 C.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D.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5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58、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A) A.有用即真理 B.凡真理必有用
C.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 D.真理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5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60、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客体含义的是(C) A.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A)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6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 A.真理具有相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主观性 D.真理具有绝对性
63、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B)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64、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特点的是(D) A.直接性 B.主观性 C.摹写性 D.抽象性 65、“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错误观点 66、真理的绝对性含义是指它的(B)
A.永恒性 B.无条件性、无限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6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处在于看它(B)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68、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 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6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B) A.唯心主义辩证法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7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A)
A.真理是有价值的 B.有用即真理 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万能的 71、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7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所有人 D.人的意识
73、自从20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以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100纳米这 样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纳米科技。纳米科技通过操纵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和分子团 使其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物质,制造出具有新功能的产品。这说明(D)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②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③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只有 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④人们虽然无法创造物质,但人们可以改变物质 的具体形态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4、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75、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 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 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D)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76、反映论是(B)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B.除庸俗唯物主义外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有原则 77、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B)
A.获取真理性的认识 B.为实践服务 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
78、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大约有上千条的新词汇产生。比如外资企业、知识经济、电子 邮件、信用卡、再就业、QQ等等。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B)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79、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是(A)
A.感觉 B.知觉 C.概念 D.判断
8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 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 争”这句话表明(B)
A.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B.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实践标准也不可靠 D.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1、传统的植物学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我国科学院袁隆 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 稻,使水稻的产量大幅提高。这表明(B)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其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以往认识中的错误 82、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B)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陷入了形而上学 83、以下论断属于唯心主义真理观的是(A) A.有用即真理 B.真理必有用
C.有效的工具必以真理为依据 D.真理必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社会存在是指( D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人口增长的快慢 3、社会意识是( C )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是】:C
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B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 )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D )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9、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C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 态是( B )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D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 C.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矛盾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矛盾 1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C )
A.阶级斗争 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 C.社会基本矛盾 D.革命和改革 1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唯一动力 15、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C )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B.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D.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的斗争 1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D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7、人的本质在于( B )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 C.人的思想品德 D.人的文化素质 18、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 A )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政治立场 C.人的经济利益 D.人的价值追求
19、“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 是说( C )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20、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D )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2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关系 22、社会形态是( 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的理论前提是( A )
A.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 B.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 C.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 C )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2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 )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A )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 2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 )
A.生产关系 B.家庭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28、社会意识是( A )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29、20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 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 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 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D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0、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3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2、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C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3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D )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3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 B )
A.阶级性 B.继承性 C.社会性 D.主观性 3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C )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36、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C )
A.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B.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37、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 ( C )
A.生产力的社会形式 B.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 C.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经济规律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38、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经济规律是 ( D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D )
A.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 B.在劳动组织中的不同作用 C.取得劳动产品的不同方式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40、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 )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41、从起源上说,国家是( B )
A.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C.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产物和表现 D.人们协调公共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42、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矛盾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进步社会势力和保守社会势力的斗争 43、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 A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社会结构的改革 D.道德水平的提高 4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D )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46、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 ( B )
A.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B.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C.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47、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A )
A.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B.先进思想的传播 C.英雄人物的组织 D.人口数量的增多 48、人口因素是指( D )
A.一定质量的人口 B.一定数量的人口
C.一定构成和分布的人口 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49、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5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A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5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在于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B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5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D )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 B.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 C.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生产关系具有主观性
D.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54、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 B ) 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55、“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 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 )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57、“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58、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 C.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根本改革 D.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自我完善 59、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A )
A.重要动力 B.基本动力 C.直接动力 D.次要动力
6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 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二个方面 61、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 ( D )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 B.政体
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D.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6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B )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63、“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看 法是( 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64、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B ) A.劳动工具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产品的分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