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第31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Jul.2019NO.31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含义谢晨
(临沂大学商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尊重学生是教师处理好师生关系、保证教育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则。文章从心理学、伦理学的尊重内涵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分析归纳出“尊重学生”在教育学领域的概念,认为尊敬学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平等关注的态度,通过对学生的存在和表现进行准确认识并回应适当的情感和行为而养成的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理念;尊重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007-02
关于尊重的含义,在心理学和伦理学方面已经有
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这些探讨有的针对整个社会哲学层面,也有的为新的教育理念的建立做了铺垫。虽然许多教师在实践中非常注重落实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但对于“尊重学生”在教育领域的界定,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
一、尊重的一般界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尊重”一词作动词讲时,有两个意思:①尊敬、敬重,如尊重老人,互相尊重。②重视并严肃对待,如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还可以作形容词讲,解释为庄重,如口语中说的“放尊重一些”。
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词语,主要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表达主体的人对他人、社会上的事与物的态度和行为,表示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情感和关注。这包含了主体对客体的特性和存在的理解、肯定与赞赏,从一个方面表现主客体间的关系。第一种解释倾向于情感表述,情感中包含特定的意识和行为;第二种解释倾向于意识和行为的规范,在意识和行为的规范下带动特定的情感。
作为一种沟通人与他人、社会的行为方式,尊重这种积极的行动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及发展,所以在不同的社会,会被以不同的内容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不同的道德风貌和行为规范加以提倡。因此,尊重才能被提到哲学的高度,成为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尊重的心理学和伦理学界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尊重是一个人平等地对待他人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性三种心理要素。认知层面是指一个人看待他人的视角和对共同人性的认识,就是把人看作和自己一样的,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独特的天性、人格、尊严的人。行为倾向性层面是指主体以什么样的方式示人,积极方向对客体的天性予以接纳,站在客体的立场看待、理解、宽容他人,让其拥有选择的自由;消极方面对自己的喜好加以自我控制和行为约束,不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意志强加于他人,不命令、蔑视、嘲弄、挫败他人,不否定他人的价值,不把他人当工具利用等。情感层面是指伴随认知和行为倾向过程的情绪情感体验,一种是消极的,因为尊重包括对自身喜好、自我中心的约束;另一种是积极的,当把尊重看成一个人具有的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时,感受到的是一种愉快、情绪高涨的满足感。
心理学对尊重的研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尊重的心理活动层次,有助于从心理层面把握、尊重学生的活动规律。因此,尊重学生首先应该包括认真、客观对待学生的态度;其次,要对学生的存在和表现做出认知、情感、行为的一系列反应,在这些反应中,需要有意识地选择、规范,使之处于有助于教师科学实施教育的维度。
从伦理学的角度讲,罗宾·狄龙在《斯坦福哲学百科辞典》一书中把“尊重”界定为:“一般而言,尊重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从某种角度,以某种适当的方式对客体做出回应。”据此分析,作为主体的回应涉及主体四方面的活动:注意、遵从、积极的评价以及适宜的行为举止,也就是说,尊重包括认知、意志、评价和行为四方面的要素。认知要素指主体必须像一个事物真正显示自己的方式那样给予小心翼翼的关照,并且尽其所能地客观看清该事物;意志要素指尊重是一种主体行为能力的表现,显现出主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评价要素指尊重某个对象意味着就赏识它,认可它具有不依赖我们先在欲望和他人许诺的价值与重要性;行为要素指主体必须避免某些行为,或者以特定的方式行动。
尊重具有德性内涵和规范意义。德性内涵方面指
收稿日期:2018-10-27
通讯作者:谢晨,女,讲师,硕士学位,山东省临沂大学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