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探究
文/云南楚雄公路局 杨莹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道路建设拉开了新的序幕。国家大力发展兴建了一批公路项目。但项目建设完成后势必需要后期养护工作跟进,从而确保公路长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由此不难看出,公路养护行业未来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公路养护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足是其中一点。本文就当前公路养护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相关管理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公路养护;措施分析公路在建设完成投入运行后,其运行质量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雨淋、暴晒、雨雪等等,除此之外车轮的摩擦也会影响公路的运行品质,降低公路的使用寿命。因此,必要的维护十分关键,既可以保持公路的畅通性,同时也可以有效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对于公路养护单位而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其普遍需要应对的问题。有效解决该问题,可以确保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配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如若人员薪资差异过大势必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薪资作为单位落实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于公路养护单位如若想要保留人员团队,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首先应当对薪资进行合理的架构调整。但依据目前情况分析,公路养护单位所落实的薪资分配制度普遍存在一定不合理性,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强度明显低于其他养护一线人员,但实际薪资比例却高出许多。原本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久而久之使得职工之间出现不同心理偏差,直接反馈至工作使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受到打击,道路养护效果难以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大量工程返修以及重复养护的情况,为单位造成诸多不必要的开支,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一、公路养护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如今,随着我国公路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公路养护需要也越来越多。但对于公路养护单位而言,对相关人员的培训等工作不到位,致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到位,从而影响工作开展。对于当前大多数公路养护单位而言,在人员培训机制方面的建立依然不够完善,单位内中层人员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等均未有相关专业培训经验,而他们又是单位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对于他们的培养不够,使其专业素养不到位,严重影响公路养护事业的发展,公路养护工作也难以取得有效进展。最终使得公路养护单位的职责无法很好体现。由此可见现场作业人员的素养以及单位管理人员的素养不高,是当前严重影响公路行业发展乃至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任何单位而言,均应重视相关部分的管理与提高。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就我国大多数地区而言,公路养护基本交由交管部门负责。就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工作属于公益性,隶属于事业单位。但实际因为种种情况,对其界定既不完全是事业单位,同时也不属于企业性质。此外,各地区公路养护经费来源也不稳定。在燃油税费改革前期,对于公路养护单位缴费来源主要有相关部门审批下发。而税改后,国家则将该部分税费作为税源与国家财政国库相挂钩,并从中依据一定比例提供资金,用于对公路养护单位人员以及相关费用方面。但就当前,我国对于公路养护单位的性质尚未进行明确,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也陷入模糊情况下,因此对于公路养护单位体制的不清晰,使得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举措落实存在困难。对于单位性质的摇摆界定,使得后续一系列事宜的安排也跟着出现一系列的波动,最终使得一系列举措难以得到很好落实,因此明确单位性质,制定完善的管理举措十分必要。
(三)人员薪资分配不合理。无论对于哪个单位,薪资分
二、相关改善措施分析
(一)健全完善的人才培训体制。就当前我国公路养护单位发展而言,单位内部一些人员的专业素养依然不到位,因此公路养护单位应当对职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培训前期应当对职工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并适当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确保每位参与人员均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此外,对于公路养护单位应当构建完善的培训奖励机制,促使职工积极参与培训,在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后对其进行一定的薪资奖励,尽可能调动职工工作热情。相关单位领导应当重视人才培训方面的工作。通过聘请具备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以及前辈等,定期对单位职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对于新晋职工,应当确保其完成所有岗前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才可以上岗工作。此外,单位内也可以用具有交流或培训会议的形式,对单位内以及其他同类型单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现有单位内部存在不足进行改善,对先进思想经验进行学习,从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任何单位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均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对于单位领导聘用制度最为关键,务必建立直接聘任、选举聘任、招标聘用以及委任等干部选用机制,从而有效规避在干部的选用上出现差漏。与此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任用机制,这也是公路养护单位发展的重要环节,基于不断对单位人员架构调整,对内落实能力有限原则,对于单位内部全面施行岗位聘用机制,并对职工进行相关岗位管理。最后应当构建合理的岗位用人体制,以当前内部需求为基础,依据市
2019/04 (上) 总第312期
第 13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