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完整版)
一、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第一诊断为胃出血(ICD-10:K92.201),残胃出血(ICD-10:K92.202),十二指肠出血(ICD-10:K92.20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ICD-10:K92.207),上消化道出血(ICD-10:K92.208)。
《亚太地区工作组关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共识意见:2018年更新》(Gut,2018,67(10):1757-1768.);《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中华消化杂志,2015,35(12):793-798.);《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2015)》(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2):203-219.)。
1.有呕血和(或)便血(包括黑便和血便)。
2.伴或不伴有心悸、头晕、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和休克等周围循环衰竭临床表现。
3.胃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
根据《亚太地区工作组关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共识意见:2018年更新》(Gut,2018,67(10):1757-1768.);《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中华消化杂志,2015,35(12):793-798.);《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2015)》(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32(2):203-219.)。
1.纠正循环血容量,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必要时输血。
2.应用抑酸药物、必要时可应用止血药物或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治疗。 3.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诊断病因的治疗(转出本路径,进入相应的临床路径)。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92.201/K92.202/ K92.203/K92.207/K92.208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编码。
2.有呕血、便血(包括黑便、血便)等表现,怀疑上消化道出血,同意胃镜检查且无胃镜禁忌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3)X线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4)胃镜检查。(5)营养筛查与评估: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ANA、AMA、免疫球蛋白等检查。(2)肿瘤指标筛查:CEA,AFP,CA19-9。(3)DIC相关检查。(4)腹部CT或MRI。(5)腹腔动脉造影。
1.根据年龄、基础疾病、出血量、生命体征、神志情况和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变化情况估计病情严重程度。
2.建立快速静脉通道,迅速纠正循环血容量不足。 3.输血指征:
(1)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30mmHg,或心率>120次/分。
(2)血红蛋白<70g/L;高龄、有基础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等严重疾病者输血指征可适当放宽。 4.抑酸药物:
(1)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最重要的治疗药物,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出血。 (2)H2受体拮抗剂(H2RA)仅用于出血量不大、病情稳定的患者。 5.生长抑素和垂体后叶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时选用。
6.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选用止血药。
7.营养治疗药物:有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入院24~48小时内尽早启动肠内营养。肠内营养不能达到目标量60%时,可选全合一的方式实施肠外营养。
8.内镜检查:
(1)应积极维持循环和生命体征稳定,争取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完成内镜检查,检查过程中酌情监测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2019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完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