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中的翻折、轨迹及最值(范围)问题
知识拓展
1.翻折问题是立体几何的一类典型问题,是考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好素材.解答翻折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好折叠前后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并弄清折叠前后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解题时我们要依据这些变化的与未变化的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表面展开问题是折叠问题的逆向思维、逆向过程,一般地,涉及多面体表面的距离问题不妨将它展开成平面图形试一试.
2.在立体几何中,某些点、线、面依一定的规则运动,构成各式各样的轨迹,探求空间轨迹与求平面轨迹类似,应注意几何条件,善于基本轨迹转化.对于较为复杂的轨迹,常常要分段考虑,注意特定情况下的动点的位置,然后对任意情形加以分析判定,也可转化为平面问题.对每一道轨迹命题必须特别注意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
3.立体几何中的体积最值问题一般是指有关距离的最值、角的最值(上节)或(面积)体积的最值的问题.其一般方法有:
(1)几何法:通过证明或几何作图,确定图形中取得最值的特殊位置,再计算它的值;(2)代数方法:分析给定图形中的数量关系,选取适当的自变量及目标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有界性,以及不等式的均值定理等,求出最值.
题型突破
题型一 立体几何中的翻折问题
【例1】 (2024·全国Ⅲ卷)图①是由矩形ADEB,Rt△ABC和菱形BFGC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1,BE=BF=2,∠FBC=60°.将其沿AB,BC折起使得BE与BF重合,连接DG,如图②.
(1)证明:图②中的A,C,G,D四点共面,且平面ABC⊥平面BCGE; (2)求图②中的二面角B-CG-A的大小.
(1)证明 由已知得AD∥BE,CG∥BE,所以AD∥CG, 所以AD,CG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C,G,D四点共面. 由已知得AB⊥BE,AB⊥BC,且BE∩BC=B,BE,BC?平面BCGE, 所以AB⊥平面BCGE.
又因为AB?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CGE. (2)解 作EH⊥BC,垂足为H.
因为EH?平面BCGE,平面BCGE⊥平面ABC,平面BCGE∩平面ABC=BC, 所以EH⊥平面ABC.
由已知,菱形BCGE的边长为2,∠EBC=60°,可求得BH=1,EH=3.
→
以H为坐标原点,HC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xyz,则A(-→→
1,1,0),C(1,0,0),G(2,0,3),CG=(1,0,3),AC=(2,-1,0).
设平面ACGD的法向量为n=(x,y,z), →??CG·n=0,?x+3z=0,则?即?
→??AC·n=0,?2x-y=0.所以可取n=(3,6,-3).
又平面BCGE的法向量可取m=(0,1,0),
n·m3所以cos〈n,m〉==.
|n||m|2
因此二面角B-CG-A的大小为30°.
【训练1】 (2024·浙江名师预测卷四)在梯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D=2AB=2BC=2CD.将△BCD沿BD翻折至△BPD,且满足平面ABP⊥平面BPD. (1)求证:二面角P-BD-A是直二面角;
(2)(一题多解)求直线PD与平面PAO所成角的正弦值的大小.
(1)证明 由已知条件易得∠BAD=60°,∠BDA=30°,AB⊥BD. 在△BPD中,过点D作DH⊥BP,交BP的延长线于点H. ∵平面ABP⊥平面BPD,平面ABP∩平面BPD=BP, ∴DH⊥平面ABP,
∵AB?平面ABP,∴DH⊥AB. 又∵BD∩DH=D,∴AB⊥平面BPD, ∵AB?平面ABD,∴平面ABD⊥平面BPD. 即二面角P-BD-A是直二面角.
(2)解 法一 过点P作PG⊥BD,交BD于点G,则G是BD的中点. 由(1)可知平面PBD⊥平面ABD, 又∵平面PBD∩平面ABD=BD, ∴PG⊥平面ABD.
设OB=1,则OP=1,OA=2,AB=BP=3, ∵AB⊥平面BPD,∴AB⊥BP, ∴AP=AB+BP=6,
2
2
OA2+OP2-AP21
由余弦定理得cos∠AOP==-,
2OA·OP4
则sin∠AOP=
15
. 4
设点D到△AOP的距离为h, ∵VP-AOD=VD-AOP,
11
∴·PG·S△AOD=·h·S△AOP, 33∵PG=
1
2
312π
,S△AOD=×2×2·sin =3, 223
1515
=, 44
S△AOP=×1×2×215
∴h=,
5
∵PD=3,∴直线PD与平面PAO所成角θ的正弦值sin θ==法二 分别取BD,AD的中点E,F,连接EP,EF, 则EF∥AB.
由(1)可知AB⊥平面BPD,
∴EF⊥平面BPD,∴EF⊥BD,EF⊥EP. ∵PB=PD,∴PE⊥BD,
h25
. PD5
→→→
以点E为坐标原点,EF,ED,EP的方向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OB=1,可得P?0,0,??3??3??,D?0,,0?, 2??2?
????A?3,-,0?,O?0,-,0?.
22?
?
?
?
3?→?33?→?3
∴PD=?0,,-?,PA=?3,-,-?,
2?22??2?→
31
AO=(-3,1,0).
设平面PAO的法向量为n=(x,y,z), 33?→??PA·n=0,?3x-y-z=0,
22则?即?
→??AO·n=0,??-3x+y=0,令x=1,则n=(1,3,-1),
→
|n·PD|25→
∴直线PD与平面PAO所成角θ的正弦值为sin θ=|cos〈n,PD〉|==.
→5|n|·|PD|
题型二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
【例2】 (1)已知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A1与平面A1B1C1D1垂直,且AD=AB,E为
CC1的中点,P在对角面BB1D1D所在平面内运动,若EP与AC成30°角,则点P的轨迹为( )
A.圆 C.双曲线
B.抛物线 D.椭圆
(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点P是平面AC内的动点, 若点P到直线A1D1的距离等于点P到直线CD的距离,则动点P的轨迹所在的曲线是( ) A.抛物线 C.椭圆
B.双曲线 D.直线
解析 (1)因为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A1与平面A1B1C1D1垂直,且AD=AB,所以该平面六面体ABCD-A1B1C1D1是一个底面为菱形的直四棱柱,所以对角面BB1D1D⊥底面ABCD,AC⊥对角面BB1D1D.取AA1的中点F,则EF∥AC,因为EP与AC成30°角,所以EP与EF成30°角.设EF与对角面BB1D1D的交点为O,则EO⊥对角面BB1D1D,所以点P的轨迹是以EO为轴的一个圆锥的底面,故选A.
(2)如图,以A为原点,AB为x轴、AD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P(x,y),作PE⊥AD于E、PF⊥A1D1于F,连接EF,易知 |PF|=|PE|+|EF|=x+1,
又作PN⊥CD于N,则|PN|=|y-1|.依题意|PF|=|PN|,即x+1=|y-1|,
化简得x-y+2y=0, 故动点P的轨迹为双曲线,选B. 答案 (1)A (2)B
2
2
2
2
2
2
2
【训练2】 (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N分别是线段CD,AB上的动点,点P是△A1C1Dπ
内的动点(不包括边界),记直线D1P与MN所成角为θ,若θ的最小值为,则点P的轨迹
3是( )
A.圆的一部分 C.抛物线的一部分
B.椭圆的一部分 D.双曲线的一部分
(2)如图,AB是平面α的斜线段,A为斜足,若点P在平面α内运动,使得△ABP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 )
A.圆 C.一条直线
B.椭圆 D.两条平行直线
解析 (1)延长D1P交底面ABCD的内部于点Q,连接QD,则∠D1QD为直线D1Q与底面ABCD所成的角,也就是直线D1P与MN所成角θ的最ππ
小值,故∠D1QD=,从而∠DD1Q=,所以D1Q的轨迹是以D1D为轴,
36π
顶点为D1,母线D1Q与轴D1D的夹角为的圆锥面的一部分,则点P的
6
轨迹就是该部分圆锥面与△A1C1D面(不包括边界)的交线,而△A1C1D面所在平面与轴D1D斜交,故点P的轨迹是椭圆的一部分.
(2)由于线段AB是定长线段,而△ABP的面积为定值,所以动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也是定值.由此可知空间点P在以AB为轴的圆柱侧面上.又P在平面内运动,所以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斜切一个圆柱(AB是平面的斜线段)得到的切痕是椭圆.P的轨迹就是圆柱侧面与平面α的交线是椭圆.
答案 (1)B (2)B题型三 立体几何中的长度、面积、体积的最值(范围)问题
【例3】 (1)如图,正三棱锥S-ABC的底面边长为2a,E、F、G、H分别为SA,SB,CB,CA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的面积的取值范围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