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核心素养怎么跟上来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主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
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更高质量的教育从哪里来?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均简称《意见》),正式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有专家说:“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因此可以说,教育部的《意见》早已经为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做好了顶层设计,那就是以“核心素养”来统领新的质量时代的转型。毫无疑问,在推进素质教育这个新的节点上,校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才能有效适应新形式,完成从办学思想到办学实践的华丽转身呢?
政治素养是前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同于微观层次的教育理念,它是国家进一步深化
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要解决的是中国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关系的是民族未来。所以“核心素养”既是教育概念,又具有政治属性。《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学校应当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义务。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也明确要求校长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作为校长,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具有政治上的担当,确保办学不致偏离正确的路线。因此,能否围绕教育部《意见》要求,迅速统一思想,及时调整办学思路,体现的是一个校长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决断力。一个校长如果只懂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要么就会掉队,要么就会误入歧途,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渐行渐远。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能仅仅基于校长对教育思想认识的高低,还应当从政治上考量,用政治纪律作保障。
理论素养是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
是行政的领导。”校长第一位的职责就是把党的教育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当中。校长怎么透彻地理解和领悟党的教育思想,怎么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都得要靠深厚的理论素养做支撑。《意见》强调要“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核心素养注重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再到素养导向,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是学校教育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归。说到底,核心素养模式就是一种育人模式,而不是教书模式。那么,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到底有什么特殊意义?核心素养概念提出后,各学科的质量标准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校长不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不懂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对教育的本质规律缺乏深度的研究和认识,对新时期教育的不同要求和特点缺乏深刻的思考和把握,就会导致对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战略出现认知偏差,同样会犯方向性错误。
决策素养是关键。如果校长具备足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能够把党的教育思想和自
己的办学思想融会贯通,剩下的就是如何把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学校的办学实践当中了。这里的关键无疑就是校长的决策力。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的兴衰。”做校长的不易主要就是体现在决策上,不仅要保证决策大方向上的正确,而且在布局谋篇、具体实施上必须科学有效。“核心素养”实际上还是一个顶层概念,必须通过校长的顶层设计,明确行走的路径,才能在学校落地生根。比如如何将“核心素养”思想转变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如何将“核心素养”思想物化为学校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和激发教师合乎期望的教育行为;如何将“核心素养”思想传递给教师,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校内学习培训等途径,让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逐步把教师引入预设的发展状态等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顶层设计来完成。校长如果被动应付,坐等上级指示,上面怎么动作,学校就怎么运作,
往往会脱离实际,接不上“地气”。这就等于没有决策,其结果只能是无所作为。校长如果缺乏全局观念,缺乏系统设计的习惯,即使具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并且也做出了工作部署和要求,但在操作层面上仍然会陷入茫然和无序状态。这就等于草率决策,其结果只能是作为不当。校长决策素养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意见》发布已达2年,但很多学校还是行动迟缓,核心素养
概念仍然停留在“话题”阶段。之所以出现这么一种状况,最大的原因还是多数校长都没有从政治意义上去思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问题,也有不少校长还不具备对核心素养理念的消化能力。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从三方面努力:
一是国家要加强对校长的培养培训。现代校长不仅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而
且要十分熟悉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重大方针政策。同时,校长作为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教育部颁布的各类校长专业标准都对校长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非常专业化的校长培训机制,一方面加强校长的政策培训,不断强化校长的政策意识;另一方面更要加强校长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校长的专业化水平。当前特别要注重举办“核心素养”主题培训班,既要从政治层面宣讲,也要从专业层面辅导,真正让校长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又能在学校工作中探索和实践。
二是校长要加强自身修炼。校长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个人自学作为专业发展
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要优化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要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和提升领导和管理智慧。关于核心素养的理念,仅仅依靠组织培训是不够的,更多的还必须依靠自身的修为,从已有经历中总结,从当下经过中摸索,从别人经验中汲取,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考,自然地融入办学思想、办学思路以及领导和管理行为当中。
三是全社会都要营造有利于校长成长的环境。目前的这种教育行政化体制,极端不利于
专业化校长、特别是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必须打破。要让校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代表,能够依法行使独立自主办学权;要让学校成为一块清静之地,使校长能够专心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让真正符合校长专业标准的人员进入校长队伍。目前社会对于教育的认同度比较低,同样不利于校长、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尊师重教不能长期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校长和教师应该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和羡慕的职业。有了好的成长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就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