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年大理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4年大理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

主编:掌心博阅电子书

特别说明

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针对性强,是复试报考本校笔试复习的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www.handebook.com

目录

2024年大理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4 2024年大理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11 2024年大理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9 2024年大理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27 2024年大理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34

第 3 页,共 39 页

www.handebook.com

2024年大理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说明:本书由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名词解释

1. 良知青岛掌л心博阅电子↖书

【答案】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其表现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类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的善端。又认为“仁义礼智皆根于心”,故良知为心之本体,“我”之主宰,一切意识和德性皆出于此。后世张载说的“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和王阳明的致良知等观点,皆出于孟子。

2. 为仁由己

【答案】(1)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以此为基础,人人均可得仁“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有未见力不足者。”(3)在此基础之上,孔子提出推己及人之原则,表述有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结合即为儒家“恕”之道。

3. 德性之知青岛掌ю心博阅电┢子书

【答案】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所谓德性之知,就是不依赖于见闻的天赋的道德观念,。

4. 虚一而静

【答案】是荀子的认识论思想,不是虚无和绝对的静。虚,“不以所己臧害所将受”,即不要为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一,“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之一,不以夫一害此一”,即人可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但是不能让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静,“不以梦剧乱知”,即不要使幻想,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5. 心术

【答案】《管子》篇名,分上下篇,上篇前经后解,下篇与《内业》篇多有重复,为战国时期稷下学士著作,一说为宋趼、尹文派遗著。所谓“心术”,有双重含义既是指心认识道的方法和途径,又是指君王驾驭、控制群臣的方法。认为“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提出静因之道的认识方法,强调要排除主观成见与嗜欲,如实地观察客观事物。所论“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反映了道法融合的趋势。

6. 知难行易青岛掌ю心博阅电┢子书

【答案】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知代表主观,行代表实践,说的是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关系的问题。知难行易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思想观点,一般认为是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主张由行致知,行先知后。1918年12月30日,孙中山撰写《孙文学说》成书。此乃《建国方略》的一部分。书中提出“知难行易”学说。

7. 三才之道

【答案】易传中用来描述自然和社会法则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和法则称为天道和地道,人类活动

第 4 页,共 39 页

www.handebook.com

的规则称为人道,天道指阴阳,地道指柔刚,人道指仁义。

8. 周行青岛掌ю心博阅电┢子书

【答案】每一事物都有有无相生的过程,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周行。万物总的过程就是道,道也周行不已,无始无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容,曰大,曰逝,曰远,曰反。”大因为道是众妙之门,逝因为事物出于道,其出就是道的逝,远就是物出于道之后各有生发变化,反就是事物生长变化之后都复归于道。从逝到反的过程就是周行。

二、简答题

9. 谈谈王充的人性论

【答案】王充认为人性是人承受了具有仁、勇等封建道德属性的气而形成的,由于承受的气有厚有薄,所以人性有善有恶,承受具有仁这种道德属性的气薄,性就凶狠残暴,承受勇这种道德属性的气薄,性就凶猛无义,这种人性先天善恶的观点是错误的,人的本性一定有善有恶,天生性恶的是可以通过教化引导,使他成为善的。从认识论上说,是含有唯物主义因素的。

10.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揉合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构造出一个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一类相感。由于天人同类,所以人的意识和作为可以引起自然界的非常变化,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天时气节的变化,天有自然之天,神性之天,道德之天。(2)人副天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他认为“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天”主宰万物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和五行之气表现出来的,“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是他宇宙演化论,也是用来论证天人感应的目的论。

(3)遣告,利用宗教对人君的“失道”加以限制,但从维护封建社会的根本利益来说,体现天对人君的一种爱护,从另一个角度论证“君权神授”。在他看来,“道”和“天”一样是永恒的,社会弊病存在是偏离了“道”。社会改革和变化只是对“失道”的补救。“合各有阴阳”是说相配合的两个方面,在性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阳是主导地位,阴是从属地位,这是为了论证封建伦常秩序的永恒性。

11.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如何批评

【答案】荀子用他的唯物主义认识理论批评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家思想的片面性(1)他批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即只强调实际内容的用处而不懂礼乐形式的重要(2)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即盲目崇拜天道的作用,片面强调自然无为不懂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3)对于名家诡辩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发展了古代逻辑,指出诡辩中的三大谬误,一是惑于用名以乱名,混淆概念间的关系,二是惑于用实而乱名,用个别事物的相对现象否定或混淆概念的确定含义,三是惑于用名以乱实,即用概念的不同否定事实,他认为诡辩的根本错误在于“蔽于辞而不知实”,不知道用客观事物来验证概念推理是否符合事实。

12.谈谈王弼“得意而忘言”

【答案】王弼认为要得到统帅一切事物的“一贯之道”,必须抛开具体的物象,如果只停留在具体的物象上,是不可能得到的。言就是卦辞,代表语言;象,指卦象,代表物象;意是指一卦的义理,代表事物的规律,王弼认为,语言是表达物象的,物象是包涵义理的,但语言不等于物象,物象不等于义理,所以要得到物象应该抛弃语言,要得到义理就应该抛弃物象,他进一步发挥说如果拘泥于物象,就妨碍对义

第 5 页,共 39 页

2024年大理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

2024年大理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复试仿真模拟五套题主编:掌心博阅电子书特别说明本书严格按照该科目考研复试笔试最新题型、试题数量和复试考试难度出题,结合考研历年复试经验,整理编写了五套复试仿真模拟试题并给出了答案解析。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chhd0xxqu0fvqu4yw276b8ve00zsa00v2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