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抑郁机制研究进展*
周荣仙,熊 磊△,王 纳
【摘 要】摘要: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市场可见的抗抑郁药,存在起效慢、有效率低、复发率高、不良反应较多等特点,现有抗抑郁药物的缺点以及市场需求的紧迫性,使中药在抗抑郁方面的研究倍受关注,其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及中药单方、药对、复方抗抑郁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认为抗抑郁须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并重。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042)001 【总页数】5
【关键词】抑郁症;中药;丁香;豆蔻;柴胡-芍药;归脾汤;作用机制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60740)
抑郁症(depressive disorder)又称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ADD)[1-2],是一类全球性的精神疾病,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常伴随睡眠障碍、乏力、失眠等躯体症状,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自杀率等特点[3-4]。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道,全球抑郁症患者约有3.22 亿,患病率高达4.4%,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4.2%[5]。抑郁症发病率高居精神疾病之首,影响患者心理及躯体健康。随着不断深入研究抑郁症,对于其发病机制,相关学者提出了以下几种学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学说、炎症反应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微生物-肠-脑轴学说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学说等[6-7]。抑郁症发病率居高,危害性大,又缺乏针对性高效治疗药物。中医对
抑郁症认识源远流长,可早见于“郁证”,且中药具有多靶点、多方位治疗作用。基于现有抗抑郁药物的缺陷和市场需求的紧迫性,中药进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从抗抑郁中药复方、药对、单味药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研发中药抗抑郁新药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抑郁症病名的记载,参考其症状描述可见于“郁病”“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病证中,属于“情志”病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为气机郁滞、情志不舒,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灵枢·本神》中有记载:“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认为心主宰躯体功能、反应自身和世界意识情感,与情志疾病关系最为密切。郁证患者常喜哭泣、善太息,《灵枢·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肝主疏泄,喜条达,忧思过度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而郁;肝旺乘土,忧思伤脾,常表现为不欲饮食、形体消瘦等症。郁证不仅与“七情”关系密切,同时与“六郁”气、血、痰、火、湿、食有关[8],《类证治裁·郁证》曰:“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郁久易引起肝、心、脾、肾亏虚,由实转虚,临床常以疏肝、解郁、理气为治疗原则[9]。近年来,基于对抑郁症的认知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中药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2 中药单方、药对、复方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2.1 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 有学者提出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及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含量减少、敏感度降低、功能异常等与密切相关[6]。
临床常用的5-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s)抗抑郁的作用机制为改善单胺类递质系统功能。芳香中药多含有挥发油成分,其气味芳香走散,作用广泛,对心脑血管、呼吸及胃肠道系统等疾病具有药理学活性,同时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10-11]。研究发现,肉豆蔻挥发油能显著提高抑郁症模型大鼠脑内5-HT、DA 的含量以及降低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而发挥抗抑郁的作用[12];丁香挥发油经鼻给药能透过血脑屏障,具有脑靶向作用,其中丁香酚通过嗅神经通路途径显著提高抑郁样小鼠海马5-HT 表达水平,改善小鼠抑郁样行为[13]。抑郁症患者常伴随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等症状。实验研究表明,益智仁挥发油能调节神经递质含量及上调大脑皮质及海马部位的表达,具有脑保护作用,同时可镇静催眠及改善学习记忆,有效改善睡眠质量[14]。研究显示,部分药对和中药复方在抗抑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药对酸枣仁-合欢花 [15] 可显著提高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CUMS)结合孤养睡眠障碍模型大鼠海马及血清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含量,改善抑郁行为。药对柴胡-芍药[16-17]、中药复方柴胡舒肝散[18]、开心散[19]、百合地黄汤[20]、归脾汤[21]均可升高CUMS 模型大鼠的脑内DA、NE 和5-HT 水平,柴胡舒肝散还能降低DA 及5-HT 各自代谢产物3,4-二羟基苯乙酸、5-HIAA 含量[22],百合地黄汤则降低单胺氧化酶活性,归脾汤与氟西汀疗效相当但起效更早,同时可降低氟西汀所产生的恶心、便秘等不良反应[23]。百合知母汤[24]通过上调CUMS 结合孤养大鼠血清及大脑皮质5-HT、NE 表达水平而产生抗抑郁效应。目前,基于调节神经递质研发的抗抑郁药起效时间长,通常需6~8 周才能起效,有效率为60%~70%[25],起效时间长可能降低患者的治疗信心,影响疗效。因此,抗抑郁中药能否缩短起效时间、提高疗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