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和价值观念,都会对测量的过程和方式作出种种反应;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都使得社会现象的测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2. 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测量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二者相互联系、也相互影响,特别是由于任何一种社会测量都会干扰和影响现实生活中它所希望或正在测量的现象,就象自然科学中的“测不准原理”那样,因而会给实际的测量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3. 在自然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相对单一和稳定,因而测量的可重复性强、量化程度比较高。特别是这种测量常常可以建立起某种公认的、通用的单位标准。
第二节 测量层次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现象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因而对它们的测量也就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史蒂文斯1951年创立了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层次分类法。他把测量层次分为四种,即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
一、定类测量
也叫类别测量和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用来鉴别被测量对象类别归属的社会测量形式或测量标准。
由于定类测量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因而必须注意所分的类别既要具有穷尽性,又要具有互斥性。即所分的类别既要相互排斥,互不交叉重叠,又要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包罗无遗。这样我们所测量的每一个对象都会在我们的分类体系中占据一个类别,且仅仅只会占据一个类别。
二、定序测量
定序测量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尺度是指用来鉴别个被测对象具体属性的高低次序或大小次序的社会测量形式或测量标准。
定序测量不仅能够象定类测量一样,将不同的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且还能反映事物或现象在高低、大小、先后、强弱等序列上的差异。因此定序测量所得到的信息比定类测量所得的更多。
三、定距测量
定距测量也称为间距测量尺度或区间测量。指用来鉴别和把握社会变量个变量值间确切差别的社会测量形式或社会测量标准。它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不同等级的间隔距离和数字差别。
需要注意的是,定距测量的值虽然可以为零,但这个零却并不具备数学中我们所熟悉的零的含义。从测量的角度看,此时的零只不过是一个特定的数字而已,它是人们主观认定和选取的。
四、定比测量
定比测量也叫比率测量尺度或比例测量。是指用来把握社会变量值相互之间比例、倍数关系的社会测量或社会测量类型定比测量除了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外,还具有一个绝对的零点(有实际意义的零点)。
所以,它测量所得的数据既能进行加减运算,又能进行乘除运算。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零点(绝对零点)存在,是定比测量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
为了进一步清楚地说明这四种测量的差别,我们将它们各自的数学特性总结在下表中。
表4-1 四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总结 定类测量 定序测量 定距测量 定比测量 类别区分(=、=) 次序区分(>、<) 距离区分(+、-) 比例区分(×、÷)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明确不同的测量层次所具有的不同数学性质,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在社会科学研究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中,需要根据不同测量层次所具有的数学特性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
另外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时,有一个重要的规则:尽可能对它们进行高层次的测量。即凡是能够用定比测量或定距测量的,就一定不要只用定序测量甚至只用定类测量。因为高层次测量所包含的信息更多,且高层次测量的结果很容易转化为低层次的测量结果。反之则不行。
第三节 社会测量指标
一、社会指标的设计
1. 什么是社会指标的设计 2. 社会指标设计的具体过程
二、社会指标的综合
1. 什么是社会指标的综合
2. 综合社会指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三、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
1. 什么是社会指标体系
2. 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一般步骤 3. 建构社会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
四、常用的社会指标
第四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一、社会测量的信度
社会测量的信度是指在社会测量活动中主体运用某一确定的长外、测量手段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得测量值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它说明的是测量结果反映测量对象实际情况的可靠性程度问题。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大部分信度指标都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其基本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再测信度
对同一群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的时间点先后测量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再测信度。 2. 复本信度
复本信度采取的是另一种思路:如果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则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测量所得的分数来计算其相关系数。 3. 折半信度
即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按测量项目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这两组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这种相关系数就叫做折半信度。
二、效度
社会测量的效度,又称准确度,是指在社会测量活动中,社会测量主体运用某一确定的测量手段读测量客体进行考察所取得的测量结果对说明测量客体某方面属性的恰当、准确、有效的程度。
测量的效度具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表面效度、准则效度和构造效度。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同时,人们在评价各种测量的效度时,也往往采用这三种类型作为标准。 1. 表面效度
表面效度也称为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它指的是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 2. 准则效度
准则效度也称为实用效度,它指的是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用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作比较,如果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与原有的作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我们就说这种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 3. 构造效度
它涉及到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它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最后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测量的效度与信度都是一种相对量,而不是一种绝对量,即它们都是一种“程度事物”。对于同一种对象,人们常常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常常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测量指标。也许这些方法和指标都没有错,但它们相互之间一定会在效度与信度这两方面存在程度上的差别。我们对它们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则是:越是在准确性和一致性上程度更高的方法和指标,就越是好的测量方法,就越是高质量的测量指标。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社会测量的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的表现:
第一,不可信,必无效。就是说,测量结果若不能可靠地反映被测客体的真实特征,那么,它就必然不能有效地、贴切地说明测量所要说明的问题。
第二,可信,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就是说,几次重复测量的结果间有较高的一致性,比较可靠地反映了被测对象的真实特征,是可信的。但是,这一测量结果可能说明的是所要说明的问题的真实特征,也可能说明的不是所要说明的问题的真实特征,因而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有信度的测量,不一定有效度。
第三,无效,可能可信,也可能不可信。就是说,测量结果虽然未能有效地说明测量所要说明的问题,但测量结果可能真实地揭示了被测对象的属性,因而是可信的;也可能没有真实、准确地揭示被测对象的属性,因而是不可信的。无效的测量,其对被测对象的反映未必不可信。
第四,有效,必可信。就是说,测量结果如果能贴切、有效地说明所要说明的问题,那么,这正是因为测量结果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被测对象现存的客观属性,是可信的,所以才能以其真理性力量,有效地说明测量所要说明的问题。社会测量若是有效的,那么,它必然具有可信这一前提。 上述四种情况说明,社会测量的信度与效度间的关系并非是对称的,其中信度是效度的前提和基础,效度则是信度的目的和归宿,任何社会测量,只有做到二者的辨证统一,才会具有科学性。
第五章 社会调查的选题和方案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选择调查课题、确立调查对象和内容、设计完善的调查方案,了解社会调查的理论建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调查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调查报告的设计实践。 【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选择社会调查的课题? 2、社会调查的对象分为哪几种类型?
4、选择一项实际调查课题,设计一份社会调查总体方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选择社会调查课题
一、选择社会调查课题的重要意义 二、调查课题的类型
1. 理论性课题
理论性课题是指为检验或发展某些假设和理论而从事的研究。
2. 应用性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指为了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实际应用的需要。
3. 描述性课题
描述性课题是指那些对社会现象做出准确、具体描述和叙述为目的的调查课题。
4. 解释性课题
解释性课题亦称因果性课题,是进一步对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机制和过程作解释和说明的课题。
5. 预测性课题
预测性课题是指在说明社会现象的现状及因果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或状况的课题。
三、正确选题的基本原则
1. 需要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创造性原则 4. 可行性原则 5. 适当性原则
第二节 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在社会调查课题明确以后,需要进一步确定社会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这一工作是将社会调查课题深化与具体化,是课题设计的继续发展过程。
一、调查对象
所谓调查对象,也称为分析单位,即调查者进行调查与抽样的基本社会单位。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基本特征汇集起来用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的集合体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
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分析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类:
1. 个人 2. 群体
3. 社会组织 4. 社区
5. 社会产物 1. 区群谬误
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
区群谬误又叫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它指的是在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
2. 简化论
简化论也称简约论,它指的是研究者仅仅用十分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从形式上看,简化论的错误正好与区群谬误相反,研究者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来进行测量,而作出的是有关集群的分析单位是如何运行的结论,或者说,在研究者所拥有的是有关个人如何行为的资料,但是,他所作出的却是有关宏观层次的单位如何运作的结论时,这种错误最容易发生。
导致简化论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研究很容易获得有关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宏观层次的单位的运行则往往比较抽象和模糊。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指一项社会调查研究所要确定的调查项目和调查指标,它们反映了分析单位的各种属性和特征。一般来说,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可分为三大类别:状态、意向和行为。 1. 状态
状态特征是指分析单位目前的基本情况,它们可以通过一些客观指标进行调查。在社会调查中,状态变量一般可作为自变量,它们对态度、行为及其它社会现象都可能有重要影响作用。 2. 意向
意向是一种主观变量,它是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意向是社会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意向性是内隐的,很难直接观测。调查者通常需要设计一组题目来描述态度、观念、和行为倾向的不同类别或不同程度。通过对分析单位的信仰、态度、观念、倾向等意向分析来解释或预测社会行为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3. 行为
社会行为指由人与社会的需要所引发的、具有内在动机的、表露于个体及群体外部的各种动作的总称。行为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产生全部社会现象的原素和根源。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等分析单位均有其特定的行为。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理论建构
一、 理论假设及其特点
理论假设与命题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所谓理论假设,也叫研究假设,是在调查之前,对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的相互关系作出的推测性判断和设想。是未经调查资料证实的命题。
理论假设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探索性理论的认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假设是针对所要调查的课题而作出的尝试性的理论解释,体现着社会调查的目的,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解释。
第二、假设一般是调查人员在掌握初步资料的基础上,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形成的科学假设,而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
第三、假设是在调查研究之前提出来的,它仅仅是假设,不是结论,有待调查结果来检验。
第四,假设必须是可验证的。例如,牛顿假设苹果落地是由于地球存在引力所致,这是可以用实验证明的;但若假设苹果是受上帝旨意而掉落,这是完全无法验证的,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第五,假设或许被调查结果所证实,成为科学结论;或许被调查结果所证伪,部分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