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
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考试科目:教育学
招生专业:教育学及相关各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教育目的 2.程序教学 3.价值澄清法 4.个人内差异评价 5.全民教育
6.《民本主义与教育》
二、判断分析题(任选4题,判断正误后作分析,每题12分,共48分)
1.教学管理的核心即班级管理。 2.教育目的实质上表现为教育功能。 3.心理内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4.德育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协调发展的过程。 5.课程论重点研究的是怎样编教材的问题。 三、论述题(任选三题,每题22分,共66分)
1.论述如何提高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
2.联系实际分析如何确保学习者的学习权益问题?
3.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4.学生有哪些合法权利?试析现代教师应建立起怎样的学生观?
参考答案
华东师范大学
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考试科目:教育学
招生专业:教育学及相关各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教育目的: 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一般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多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教育目的本身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即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程序教学: 指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他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可以运用逐步强化的方法,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他把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引入人的学习行为,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作出的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形成过程。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强化。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程序教学把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系统排列
起来,通过编好程序的教材或特制的教学机器,逐步地提出问题(刺激),学生选择答案,回答问题(反应),回答问题后立即就知道学习结果,确认自己回答的正确或错误。如果解答正确,得到鼓舞(强化)就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如果不正确,就采取补充程序,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
3.价值澄清法: 指瑞斯(L. E. Raths)于1957年在美国纽约大学任教时所创导的一种教育观教育法。其主要目的是在协助儿童察觉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并由此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瑞斯(1978)认为价值澄清法具下列四项重要的元素:以生活为焦点;接纳事实与既存的意见与立场;促使个人进一步的反省;滋润个人内在的力量。价值澄清法主要的特征是:以学习者为本位的教学方法;教学者是一个催化者;教学的内容重视情意及践行的层面;教学目的在使学习者变成一个自我实现者;具有个别性与主观性;强调价值形成的过程,这是它的核心。
4.个人内差异评价:指学业评价的一种类型。按照评价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这是依据个人的标准来评价的。它是指对学生个体的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的成绩和能力差异进行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进行的前后纵向评价。横向比较可以了解一个学生各科学业成就、学习潜能、学习兴趣、态度或有关的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总体水平和发展平衡情况,以及表现较为突出的方面和比较薄弱的、需要加强学习和改善的方面。通过纵向比较,可以评价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是进步还是退步,进步或退步的程度如何。这种评价可以给学校和教师的个别指导提供参考。
5.全民教育: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教育。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之中。1990年在泰国宗滴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启动了“世界全民教育十年”,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提出:满足每个人(无论是儿童、青年还是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基本学习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享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作出有见识的决策,为实现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2000年在达喀尔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标志着“未来世界全民教育十五年”的开始。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成为当代主要的两大教育思想思潮。
6.《民本主义与教育》:指杜威的代表作,代表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他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书中批判性地谈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全书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讨论了教育与生活的社会机能,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学校教育的弊病,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教育即生活”。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关于教育上的民主,杜威认为,“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应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必须把生长作为一切成员的理想标准。第8~23章根据上述观点,对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强调教育目的(结果)与过程的一致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过程之外。活动的自身便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变幻无穷的、有意义的。反之是盲目的、机械的、有害的。最后三章是将其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认识和有目的地改造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使学生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的生活的环境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二、判断分析题(任选4题,判断正误后作分析,每题12分,共48分)
1.教学管理的核心即班级管理。
答:(1)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主体部分,教学质量管理又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教学管理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在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指导下,以提高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作为目标而实施的管理互动。教学质量管理实质上是通过抓质量,对教学实施管理。教学是教和学的双向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有机统一。衡量教学的质量,不能割断两者的联系。教学质量管理包括全面教学质量管理,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全员教学管理三个部分。而教学质量管理有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二是加强教学质量控制。
教学质量管理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与班级管理也有密切的联系。但班级管理不是教学管理的核心。
(2)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加强班级管理,充分发挥班级管理的功能,对于实现学校管理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学校班级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是由班级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首先,班级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各种班级组织是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组织,它是学校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加以组合和编排,班级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分工等等。其次,班级组织是学生交往的基本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学校组织中,班级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基层组织,在共同的学习和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人际交往、思想沟通,彼此影响。不仅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再次,班级管理的效能与效益是实现学校整体管理整体效益的基础。学校管理的效益由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部分组成。其中教育效益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效益。因此,学校管理中必须重视班级管理。
2.教育目的实质上表现为教育功能。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1)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份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者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2)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个人的教育目的则要考虑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反之,有效的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的前提。孤立或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导致整个教育观念上的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所以,在教育目的的设定过程之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的统一;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则应在鼓励教育对象具有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引导这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
(3)教育目的对于教育活动意义重大。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是导向功能。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其次是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