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十年成就回顾与前景展望
一、入世十年:成就 (一)有目共睹的成就
201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满十年。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认真履行了入世各项承诺,“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其次,深度融入世界,成就大国经济,国民经济连续十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2010年GDP达到58786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年收入从2001年的800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4000美元,年均增长10%,2亿多人摆脱贫困;第三,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利用外资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连续9年增长,2010年占全球当年流量5.2%,位居第五,并购交易居全球第二;第四,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2011年6月末达到31975亿美元,超越英、法、德等国家,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股东;第五,抓住全球化机遇,分享到全球化带来的积极成果,国际分工地位发生变化,产业升级不断扩展延伸,逐步形成和稳定了在全球分工和产业链中的位置,实现了贸易投资互动的“双赢”结果,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入世十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
要里程碑,是中国与世界分享繁荣和实现共赢的十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最重大的经济活动,让人惊奇的不是中国的发展,而是发展的速度”。 (二)入世与宏观溢出效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已在改革要求开放,开放促进改革的道路上走过了30多年,开放促改革的宏观溢出效应集中体现在制度进步中。1980—2000年,开放的最大成就是利用外资,外资进入不仅使中国经济发生变化,而且使中国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并开始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入世十年,首先,中国成功借助WTO平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使发展中国家成员的谈判能力和参与水平明显提高,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在政治经济等多领域与世界全面融合的同时,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其次,在自身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6次参加G20全球金融峰会,获得了更大的国际回旋空间并打开了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局面,为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与国际社会密切合作,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在达沃斯年会上没有中国的声音是不可想象的”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识;第三,区域合作出现新局面。近十年来,由于WTO框架下多边谈判较难达成共识,各国开始探索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合作,双边自贸协定(FTA)的重要性逐步得到提升,所有重要经济体都积
极参与到双边自贸区的谈判和建设中,中国亦成为FTA中活跃的一员,目前已与五大洲的2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自贸区14个,签署自贸协定10个(已生效8个),通过自贸区建设,中国对自贸伙伴双边贸易快速增长,并有效化解和减少了与自贸伙伴的贸易摩擦;第四,入世十年,中国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通过更为深入的国际交往和积极参与规则制定执行,有力推动了国内改革进程。目前,世贸组织的主要原则,特别是透明度、非歧视等原则在中国基本得到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建设效果显著,信息化透明程度比以往有了明显进步,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在出台新政策、新规定时都高度注意程序的公开透明。这些制度性变化,不仅加快了整体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而且促进了开放透明的政府行政体系建设和完善,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二、入世十年:基于成就的反思
国际社会对中国入世成就的评价既中肯亦无可非议,面对十年成就,我们还要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取得这些成就付出的代价,或者说是仍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环境改善:数量增长中的贸易结构不合理 1.十年来靠出口拉动的GDP持续增加,源于两大基本动力:第一,入世带来的国际贸易环境改善;第二,依靠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低成本要素,在粗放式数量扩张中极度发挥比较优势。以
此两大动力,中国迅速加入到新的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形成了以完全竞争一般工业制成品出口和垄断竞争资源性原料进口不断增加为特征的贸易结构。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2000—2010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初级产品进出口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比重不断提高,但如果从产品分类看,出口增加的主要是第7类和第8类,进口处于主要地位的是第2类和第3类。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资政策调整延缓,加工贸易特别是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出口仍占主导地位,2010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仍占出口总量的54.7%。这种不合理的贸易结构,首先使中国不断徘徊于新的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或者说“微笑曲线”底部;其次导致中国长期缺失大宗资源类商品国际市场进口定价权和出口商品规则话语权,结果是“中国出口什么国际上就跌价,中国进口什么国际上就涨价”。以完全竞争一般工业制成品出口不断扩张的贸易结构,使中国连续15年来(1995—2010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立案和实施反倾销措施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15年来,全球每5起反倾销案件立案中平均有1起是针对中国的,在反倾销案件立案数量占实施反倾销措施案件数量比例中,中国占71.81%,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7个百分点。此外,通过一般制造业不断扩大和加工贸易推动的出口扩张,始终不能使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造成国内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且能源和资源产品的国际依赖度不断提高,进口价格指数不断攀
升,贸易条件出现恶化趋势。在以垄断竞争资源性原料为主的进口贸易结构下,虽然入世使中国获得了利用全球资源发展经济的可能,但中国仍掌握不了定价权。由于中国铁矿石连年需求增长推动了国际价格持续大幅攀升,在价格博弈战中,中国钢企全面失利,不仅国家用于购买铁矿石外汇支出平均每年增长48%,而且作为铁矿石的最终用户,中国钢铁业应对铁矿石涨价付出的代价是全年利润的2.3倍;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世界第一,达到55.2%,但世界石油定价权却掌握在华尔街的投机者手中。
2.受开放环境影响,各级政府在GDP政绩冲动下,以过度扩张手段极度发挥比较优势,其结果,一方面使产业结构不断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制造业迅速集中,推动第二产业产能持续扩大和集中发挥对外贸易规模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据海关与商务部统计,中国服务贸易已连续十年出现逆差,2010年,服务贸易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12.2%,占世界进出口总额仅为5.1%,与货物出口额全球第一的地位相比很不协调(见表2)。
(二)“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核心技术缺失
依靠国际贸易环境改善推动出口不断增加出现的外贸结构不合理问题关键在于缺少核心技术。入世十年,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实力中,制造业功不可没。200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