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简答题)
1.什么是选择或资源配置,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所谓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它包括:(1)生产什么物品与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 (3)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分配。
2.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基本假设和基本内容分别有哪些? 答: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基本假设:(1)市场出清(2)完全理性(3)完全信息
基本内容是:(1)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价格理论(2)消费者行为理论(3)生产理论,即生产者行为理论 (4)分配理论(5)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基本假设是(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2)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 基本内容是(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3)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4)开放经济理论 (5)宏观经济政策
3.什么是价值判断?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区别:(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实证经济学的内容是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进行检验,也会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经济学本身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
联系: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4.如何理解需求与供给的含义?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和联系有哪些? 答: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价格,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变量,消费者的爱好,人口,气候。
影响供给的因素:1.产品自身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水平4.相关产品价格5.生产者对产品价格变化的预期
联系:是均衡价格理论
5.分别用文字叙述法、算术列表法、几何图形法、代数模型法表述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有何例外?
答:需求定理亦称需求法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商品的价格高则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这是文字叙述法。 图形表述法:正因为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关系,所以需求曲线一般为一条斜线为负的
曲线。
需求定理的例外:吉芬商品,炫耀性商品,投机性商品 文字叙述法: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6.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何不同?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何不同?
答: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动。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
二者的区别:a.引起变动的原因不同 b.图形上的表示不同(点的移动和线的移动) 供给量变动是指只有商品本身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假设不变。在供给曲线上,供给量变动反映为供给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供给变动是指除了商品本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影响供给量的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在供给曲线上,供给变动反映为整个供给曲线的移动。也就是说,一条供给曲线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是供给变动。
7.什么是市场均衡?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答:市场均衡是指当市场供给量恰好等于市场需求量。是市场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的价格时就形成均衡价格。
8. 阐述供求法则的基本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供求法则可以概括如下:
(1)仅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反之则上升。 (2)仅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下降;反之则上升。 (3)当市场出现过度需求时,供给会上升,直至均衡为止。 (4)当市场出现过度供给时,价格会下降,直至均衡为止。 (5)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时导致均衡价格下降但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时导致均衡价格上升,但均衡数量减少。 (6)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时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时减少。 (7)当供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增加(或减少),均衡价格不定。 (8)当供求反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变化方向相同,而均衡数量不定。
9.什么是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市场经济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答: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价格机制又称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与规律。 市场经济具备下列三个特点:(1)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2)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3)价格调节经济
10.政府为什么要实施价格政策?什么叫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实施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对经济有何影响?如何评价? 答:根据价格理论,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价格调节着生产与消费,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但价格调节是在市场上自发进行的,有其盲目性,所以在现实中,有时由供求所决定的价格对经济并不一定是最有利的。这就是说,由价格机制进行调节所得出的结果,并不定符合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面对这些不完善,政府有时会采取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政策,以便阻止市场达到这种均衡。
最高限价:又称限制价格,或价格天花板,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 最低限价:又叫支持价格或价格地板,是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实施最高限价会导致:(1)过度需求 (2)出现销售者偏好 (3)政府偏好将替代销售者偏好 (4)有可能出现黑市 (5)从长远看,最高限价还会抑制供给量 (6)政府有可能卷入本来应由市场来完成的那些活动之中 实施最低限价会导致:(1)过度供给 (2)有可能产生黑市 评价:(1)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这种政策会引起严重的不利后果。这主要是:第一,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会使产品长期存在短缺现象。第二,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印制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缺乏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浪费。第三,限制价格之下所实行的配给制会引起社会风尚败坏。 (2)支持价格的运用对经济发展和稳定有其积极意义。以对农产品实行的支持价格为例,从长期来看,支持价格政策确实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这在于:第一,稳定了农业生产,减缓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第二,通过对不同农产品的不同支持价格,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第三,扩大农业投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支持价格政策也有其副作用,这主要是会使财政支出增加,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此外在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时,过剩的农产品主要由政府收购,政府解决农产品过剩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扩大出口。这就引起这些国家为争夺世界农产品市场而进行贸易战。
11.如何判断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判断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1)当E=0时,需求对价格是完全无弹性 (2)当E=1时,需求对价格为单位弹性 (3)当E=∞时,需求对价格是完全有弹性 (4)当0 12.根据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的含义。 答:需求弹性指,商品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商品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再乘以100。公式表示为:需求弹性=商品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弹性小于1时,商品需求增加的百分比小于商品价格下降百分比,这时不可以通过降价扩大销售量来增大总收益。销售量增大的效应被价格下降抵消了。需求弹性小于1的是必需品,比如粮食,衣服等。粮食价格下降,使农民收入减少就是谷贱伤农。 需求弹性大于1时,商品需求增加的百分比大于商品价格下降百分比,这时可以通过降价扩大销售量来增大总收益。销售量增大的效应超过价格下降的负面影响。这是薄利多销的理论基础。 13.为什么化妆品可以薄利多销而药品却不行?是不是所有的药品(包括滋补品)都不能薄利多销?为什么? 答:化妆品属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药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所以化妆品可以薄利多销而药品却不行。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不能薄利多销在药品中的保健类药品与普通药品相比 属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也可以适用于薄利多销的原则平达到增加总收益的目的。 14.什么是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 答: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5.如何判断一种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的大小?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P101--104) 答:(1)当E=0需求对价格是完全无弹性;当E=1需求对价格为单位弹性;当E=无穷大 需求对价格是完全有弹性的;当0 16.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各自采用哪种分析方法? (P115--P116) 答:基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它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它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17.什么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为什么递减? P118--P119 答:(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2)a.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消费某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即某种刺激的反复,使人生理上的满足或心理上反应减少,从而满足程度减少。 b.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每一种物品都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总是先把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而后用于次要的用途当他有若干这些物品时,把第一单位用于最重要的用途,其边际效用就大,把第二单位用于次重要的用途,边际效用就小了。以此顺序用下去,用途越来越不重要,边际效用就递减。 18、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基本假设有哪些?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P120--P121 答:(1)A.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 B.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 C.物品价格是既定的 (2)因为公式不知道怎么输进去,大家自己看书120页下半部份。 19、什么是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有什么特征? P129--P131 答:(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2)特征:a.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b.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c.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 d.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20、什么是消费可能线?分析消费可能线发生平行移动和旋转的各种情。 P134--P137 答:(1)消费可能线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21、用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说明如何实现消费者均衡? P137--P138 答:把无差异曲线和消费可能线结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22.公共物品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要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原因:1.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消费角度看,非排他性便会出现免费搭车现象,使公共物品不适于通过市场买卖方式提供。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意味着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其所期望的最大利润,私人投资者不会愿意提供纯公共物品。 2.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总之,市场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恰恰是政府资源配置的领域,所以公共物品要由市场提供。 23.什么是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总产量: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边际产量: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关系:(1)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2)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3)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24.如何确定一种可变投入要素生产函数中的合理投入区域? 答: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把图分为3个区域: (1)区域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这阶段,这时平均产量一直在增加,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说明了在这阶段,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不足,所以劳动量的增加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产量递增。由此来看,劳动量最少要增加到A点为止,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2)区域是劳动量从A增加到B这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递减,即增加劳动量仍可使边际 产量增加,但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由于边际产量仍然大于零,总产量仍在增加。在劳动量增加到B时,总产量可以达到最大。 (3)区域是劳动量增加到B点后,这时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绝对减少。由此看来,劳动量的增加超过B 之后是不利的。 以上分析看出,劳动量的增加在II区域(A-B)为宜。但应在(2)区域的哪点上,还要考虑其他因素?首先要考虑厂商的目标,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A点九可以了;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就可以增加到B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