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人类的朋友
野生动物,如同森林、矿藏一样,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什么是野生动物
自然界当中的动物真是多姿多彩。从个体大小上看,有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原生动物,也有大到比人还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大象和鲸,从栖息环境看,有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类,更有生活在山林当中的各种走兽和爬行动物。它们形态各不相同,内部结构及生理特征各异,使得自然界增添了趣味无穷的动物奥秘。动物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它的种类数目也大得令人咂舌,我们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就有150 多万种,并且还有许多未知的种类。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经历了漫长岁月,随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定居下来,并将一些猎获的野生动物进行驯化和饲养,使它们从野生过渡到家养,成为家畜和家禽,从野生动物中分化出来。因此,现在的动物分为野生和家养两大类。
家养的动物指的是那些离开原来已适应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完全(或 部分)地依靠人类提供的生存必需条件而生存的动物。我们最常见的家养动 物有鸡、鸭、猪、牛、羊、马、驴等。实际上,家养动物远不止这些。例如, 笼中的鸟,池中的观赏鱼,动物园中的动物等,都可算是家养动物,因为它 们脱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与家养动物相对的,那些至今还在自然界中栖息,不受人管束的动物就是野生动物。野生动物包括自然界中从低等到高等,从原生动物到哺乳动物的所有自由栖息的种类。它不仅包括了那些珍贵、濒危的物种,也包括了那些数量很多,极为常见的种类;不仅包括对人类有益或者已知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的种类,也包括那些对人类有害或者目前尚不知其经济和科学价值的种类。 在实践上,则把野生动物局限在珍稀、濒危、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的
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种类上,也就是更偏重于经济方面的因素。基于 这样一种概念,我国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对上述种类的保护和利 用方面。
野生动物的生态价值
自然生态系统是由同一种群或不同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生物部分和它们的
自然环境非生物部分之间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在系统内部各个环境组成为 与生物种群共同参加系统内运动不息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保持了稳定的平衡 状态。如民间所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淤泥吃大鱼”, 它其实反映了群众的朴实生态观。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内生物群落的最主要联系方式,而野生动物是食物链 主要的组成部分。哺乳动物中的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物,但它们不能自由发展、繁衍,因为植食动物无限的发展,数量过于巨大,会给草原带来毁灭
性灾难。而森林、草原当中的食肉类动物,又以植食动物为食物,从而控制 了植食动物的过量发展。能量就是从植食动物转到不同营养级的食物动物当 中。从繁殖上看,植食动物一般繁殖能力比较强,它们比较容易形成很多的 数量,物种数量过多,往往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食物短缺,二是疾病发生, 瘟疫蔓延。食肉动物的繁殖能力不如植食动物,例如,老虎3~4 年后才性成 熟,成熟后也要2~3 年繁殖一次,每胎也只有1~3 只仔虎。
食肉类动物总是淘汰掉食草类动物中那些老弱病残个体。因为老弱病残
的个体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抓到。这样就控制了食草动物中疾病和瘟疫的蔓
延。促使植食类动物个体比较强壮,这在动物的发生和繁衍上有重要的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野生动物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森林当中的
鸟类以害虫和老鼠为食物,这就有效控制了森林的虫灾和鼠灾,促进了森林 的生长,同时鸟类或其他动物,由于在森林当中飞行或穿行,身上会携带植 物的花粉和种子,随着它们的活动,可以为森林植物传播花粉,散播种子, 给森林更新和林下植物繁殖创造有利条件。鸟类捕食害虫和害鼠的数量是惊 人的。一只灰喜鹊一年当中可以吃掉松毛虫15 万条左右,这足以控制一亩落 叶松免受松毛虫的危害。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就可以消灭掉1000 多只害鼠。 短翅树茑是小型鸟类,但它在育雏期间每天喂雏鸟的昆虫数量竟达100 多 只。
生态系统在长期进化中建立起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协调与补
充关系。这种关系使整个自然界保持一定限度的动态平衡,人类的参与也适 应这种平衡。若某个环节遭到的破坏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 则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必将受到损害。例如人类出于对毛皮的需要而大 量捕杀狐狸及鼬科动物,致使其数量急剧下降。鼠类失去了天敌而大量繁殖, 给林业生产带来危害。为了对付鼠害,人类又投放化学药品来毒杀老鼠,鼠 类天敌吃了毒死的老鼠又二次中毒死亡。同时,化学药品又污染了环境,危 害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安全,这样的恶性循环,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资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相比,它具有再生性。只要合理、有计划地利用,资源将不会枯竭。但野生动物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样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资源将会枯竭,甚至会彻底绝灭。 但人类忽视了这一点,由于大肆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排干沼泽,任意猎杀动物,造成动物灭绝加速,有资料表明,在自然界中每形成一个脊椎动物新种大约需要3000 年左右,同时平均每3000 年又有一种脊椎动物灭绝。
这种物种形成和绝灭速率基本上相差不多,也合乎自然规律,这种现象一直 持续到15、16 世纪。自16 世纪以来,人口数量增多,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 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物种绝灭速度大大加快了。本世纪全世界每年都有一种 珍贵动物在绝灭,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 世纪以来,哺乳动物有110 个 种和亚种在地球上消失,鸟类有139 个种和39 个亚种已经绝灭,目前有将近 600 个物种的动物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野生动物受到破坏,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人为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方面:
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我们知道,沼泽、水域、草地和森林都是地球上
维持生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繁衍生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 动物。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无处栖身,种类数急剧下降, 有的濒临灭绝。我国特产鸟类褐马鸡,原来广泛分布在中原和华北各地,由 于森林大量被砍伐,现在褐马鸡仅存在山西吕梁山脉中段和河北小五台山。 海南岛仅鸟类就有324 种,由于长期刀耕火种,热带雨林面积不断减少,使 得孔雀、孔雀雉、犀鸟等许多珍贵鸟类也面临危机。
滥捕乱杀野生动物是人类干扰野生动物,使其遭受破坏的最直接原因:一些野生动物的皮张价格不断上涨,餐桌上追求山珍海味,刺激了一些人猎捕野生动物的愿望。最后一只度度鸟,一种大型的无飞翔能力的鸟,于1681 年在毛里求斯
被杀,旅鸽的巨大种群一百年前曾覆盖了北美洲的天空,在本世纪初期也因滥加捕食而绝迹。我国特产麋鹿,也因过度捕猎,野生种类早已消失。近年来。我国西藏高原的特产藏羚,由于它的底绒非常珍贵,正被不断地偷猎和走私。 环境污染对野生动物的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农药进入到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当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在野生动物中积累下来。轻者影响野生动物的繁殖能力,重者会造成野生动物的大量死亡。我国各大城市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园林虫害,已使城市鸟类锐减。
近100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的灭绝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的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起新的瘟疫,由此所造成的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的。 再者,食用野生动物极易传染疾病。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的疾病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鼠疫、甲肝等。它们的内脏、血液乃至肌肉中均含有各种病毒、寄生虫,如B病毒、弓形虫、绦虫、旋毛虫等,有些即使在零下15℃的低温或100℃的高温下也不能被杀死或清除。稍有不慎,就会得出血热、鹦鹉热、兔热病、脑囊虫、肺吸虫、血吸虫、肠道寄生虫病等。例如我国主要猴类之一猕猴有10%至60%携带B病毒,而生吃猴脑者感染的可能性很大,一旦染上B病毒,人则必死无疑。再拿人们吃得最多的蛇来说,它的患病率很高,诸如癌症、肝炎、寄生虫病等几乎什么病都有,再者,在广东地区,由于对饮食力求新鲜,食用生食和半生食,这使得食源性的寄生虫发病率逐年增加。据最近的调查,在广东省这种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已达16.7%。另一方面,各种家养动物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营养,所以人类没有必要去食用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