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笔记
一、相关概念:
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社会要求,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循 序渐进的教育。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
的活动都是教育。
杜威:教育即哲学,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哲学包括: 世界观→认识世界 认识论 本体论 方法论
方法论→改造世界:唯物主义方法论&唯心主义方法论 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柏拉图
二元论: 亚里士多德:感觉和理性 洛克:感觉 反思 康德:感性 知性 悟性 理性 信仰 本体论:探讨世界的本源。
(二)哲学: 方法论→改造世界 唯物主义方法论 发展的观点 质变、量变 内因、外因 矛盾的观点 哲学层面 联系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
唯心主义方法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者谓之道, 形而下学者谓之器。
独立、静止、片面的看待问题
旧三论 系统论 控制论
普适层面 信息论→输入→加工→输出
突变论
新三论 协同论(和谐社会) 耗散结构论
(三)适用不同领域的方法:
1、认识自然科学→说明: 观察法 试验法 解剖法
2、认识精神科学→解释:视野融合→ 具体 抽象
主体间性
时间间距→标准 可接纳性 理解循环 共识性 效果历史
理解循环: ?在不同知识水平下,对不同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知识经验之
间的互动即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认识)
?知识和能力的互动。 (四)、学科层面的方法
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教育学等。
哲学在所有学科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了教育哲学是为了能够宏观的高度的考虑教育的所有问题。
(五)、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定义: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理解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 a、教育哲学自身的问题---元教育哲学研究 b、教育哲学发展史(历程)、中外教育哲学
家及其思想
a、教育哲学自身的问题→元教育哲学研究;
b、教育哲学发展史(历程),中外教育哲学家及其思想; C、从哲学的立场考察教育问题 教育学自身的问题
教师问题 学生问题 课程问题 自由民主问题
教育哲学的内容目前还没有定论、发展方向,还没有普及。学习教育哲学应该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但是哲学并没有改变我国的教育体制。康德认为“上帝和内心的品德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六、西方的教育哲学发展史
(一)、苏格拉底(唯心主义哲学家)
“认识你自己,人是万物的尺度,理性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提出“助产术”的思想,他把头脑看成知识的源泉,大脑即等于母体(母体孕育婴儿,大脑孕育知识)。 (二)、柏拉图
灵魂说:学习即回忆→唯心主义哲学家 理念说→理念世界:精神世界、观念、情感 现象世界:客观存在的东西是永恒的 人的分类说 质料→物质的 形式→精神的 哲学王(金)
武士(银) 奴隶(铜铁)
教育哲学的目的:使我们快乐、充实的生活。 (三)亚里士多德 (1)、知识来源于 感觉:哲学包括外感觉和内感觉 理性→思考 (2)、三育 体育→植物的灵魂
德育→动物的灵魂
智育→理性的灵魂 依据人的三种灵魂进行教育——教育适应自然法则 三育的协调=和谐教育观
(四)、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五)、中世纪时期(公元476年---文艺复兴) 宗教运动→农民运动→文艺复兴
(六)夸美纽斯
1、泛智论:知识的广泛→课程
学习主体的广泛→班级授课制
2、教育适应自然法则→宏观层面→提高效率
(七)、洛克 白板说
知识来源论: 感觉(感觉、知觉、记忆)
反思(想象、思维)
绅士教育
(八)卢梭:自然教育思想→ 自然的教育:
利用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 来自自然的教育 (九)、赫尔巴特: 1、统觉论 (传统教育的代表) 2、四部教学法
3、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没有无教育性的教学,也没有不
通过教学的教育。
(十)、杜威 1、教育的概念:教育即生活(内部冲动兴趣、外部环境影响),教
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2、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教育观 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陶行知)
(十一)、皮亚杰:发生认知论
上位学习:用小概念学习大的
下位学习:用大的概念学习小的概念 (十二)、布鲁纳:强调教育起引导作用,要超越学生的认知方式和结构;结构
功能论。
七、中国教育哲学思想史 1、教学思想
2、人性思想 生而知之者上也 1、孔子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者再次也
困而不学者,民斯为下矣 仁→恻隐之心
义→羞恶之心 →发扬扩充 2、孟子 礼→辞让之心 智→是非之心 孟子提倡性善论。
3、荀子(法家鼻祖)性伪之分 性伪之合 化性起伪 荀子提倡性恶论,他认为:“性”是先天的,“伪”是后天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