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讲过:“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审美的第一真理。”追求美乃人的天性,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
关键词:审美学,人性美,人格塑造,审美意义。
(一)、什么是审美学?
从一般意义上说,审美学就是美学,是美学的别称;从特定意义上说,审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审美活动规律的学科,是美学的一个应用学科。 简单地说,审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日常的美化活动。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思想家对于美与艺术问题的哲学上的探讨,对于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可以看作是美学理论的萌芽和起点。审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审美的首要特点,是将审美与艺术相交织,熔审美与艺术为一炉。这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大胆尝试。在学术界,美学又被一些人叫做审美学,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两种名称,共有着一个美的创造与美的体验的内核。审美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理论品位。理论是实践的结晶,是经验的概括与逻辑的推演。审美理论就是审美实践的制高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讲艺术,谈审美,当然要以审美实践、艺术实践作基础。此外,审美在形式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美育是美学理论的实践与运用。
审美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审美活动特别是审美人的造就,学习审美学既是理解审美活动的过程,又是陶铸灵魂从而成为审美人的过程。人们有理由期望,审美学将成为未来的伦理学,因为它致力于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满和群体生存的和谐,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伦理学所企求接近的理想境地。
(二)、美是人从直观到自身的东西 自然界中各个物种都有自己的尺度。任何一种植物都有仅属于自身面与其他植物不尽相同的结构法则,只是不能进行评价罢了。动物界因各有不同的生理构造和生理本能而各有尺度的独特性,它们的好恶就以其潜在的尺度为依据。格鲁吉亚有这样的谚语,“人们问骆驼,他是否喜欢阿拉伯跑马?骆驼回答说:如果有驼峰,那就好得多。”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曾戏谑地假设:“如果你问一个雄癞蛤蟆:美是什么?它会回答说:美食它的雌癞蛤蟆,两只大圆眼睛从小脑袋里突出来,颈项宽大而平滑,黄肚皮,褐色背脊。如果你问一位几内亚的黑人,他就认为美食皮肤漆黑放油光,两眼凹进去很深,鼻子短而宽。如果你问魔鬼,他会告诉你美就是头顶两角,四只蹄爪,连一个尾巴。”由此可见,论美,各个物种都各有不同的尺度,当我们讲美的时候,其实是用我们人类的尺度衡量,如果离开或放弃人类的评判,那么美与丑之分就没有界限。
人对客观事物的外在美或内在美的特征的一种情感体验,这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在客观存在事物的美的特征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
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能力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三)、审美与人格塑造 在审美学中,“美”一般是作为名词而不是作为形容词使用的,展示的是一种事物。美的东西是经过人化了的东西,这里所谓的人化从根本上说是心灵化,无论是自然的审美对象还是人工的审美对象都是如此。然而人类的任何精神活动都在将对象心灵化,不同程度地在对象中打上人的烙印,美之所以为美,其特殊性在于显现了完整的心灵。而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例如: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等等,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然而在这个探险过程中,从每个方向前进的人们却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财富;而因为理论基点的不同出现的争论,则象是那个古老的盲人摸象的传说所描述的那样,那位摸到腿的盲人说大象是柱子形的,那位摸到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象一把蒲扇,那位摸到大象腹部的人说它就象是一块平板……不同的摸索者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推导出他们不同的理论。
在古代,人们大多相信人是由某种神灵创造出来的。中国古代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 现代科学证明,人类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由此可见,人类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同样也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美。歌德说得对:“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美是理想的体现,是祈求生命圆满、生存自由的憧憬的“现实”化。美的形象特别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占有,它所具有的完满性、理想性、神性,都只能从人类心灵中找寻根据。
(四)我所理解的审美学意义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讲过:“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审美的第一真理。”追求美乃人的天性,离开了人的感受,离开了人性及其人性的发展变化过程,美就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审美学引导人们造就完整人格。严格意义上的美是在审美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体现人类生存完满性的形象,真与善内含其中。其次,审美学引领人们进入精神家园。其三,审美学促进人们营造和谐环境。
随着人类所赖以生活其中的自然与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人的精神需求的变化,艺术与人的审美感受本身都在发生着不停顿的变化。所以我只能说,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人们思想境界还不高的年代,我们就只能通过相当的定义来结实我们所谓的美学。现代社会的危机莫过于精神危机,我们通过美学来审视我们自己,获得精神家园;再来,从事任何一个专业其实都有审美的追求,或涉及审美的考虑,无论是自认科学还是工程技术,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特别是我们这一类文学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对审美活动有一定的理性的认识,以便在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