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游褒禅山记》

【自主学习】 1、注音

庐冢(zhǒng) 窈 (yǎo) 然 瑰(guī) 怪 相 (x iàng) 之 2、古今异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专门研究学问的人)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等到到了;今义:表示另外提起一件事)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非同平常,不同平常;今义:特别、很)

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对这件事;今义:表示顺承的连同)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一词多义 其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指“古之人”)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指作者本人) 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的)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那些) 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诘)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夫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代词,

1

这)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了”) 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介词.因为)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相当于“而”,表并列)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当于“而”,表目的) 于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介词,对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在)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介词,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介词,可以不译) 于是余有叹焉(介词,对)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动词,观看、观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看到的景物) 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动词,命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识其本名) 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为

独其为文犹叫识,曰“花山”(动词,有)

2

于人为可讥(动词,是) 常

非常之观(形容词,平常、寻常) 常在于险远(副词,常常) 然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连词,然而) 4、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用作动词,弄错)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遥远的地方) 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 5、文言句式 (I)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 (3)省略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动词“随”后省略宾语“之”) 有碑仆道(“仆”后而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 6、作者作品

3

王安石(102l ——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生前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死后谥号文,也称王文公。北宋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改革政治,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提倡古文运动,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但也不忽视艺术技巧的运用。他的政论文分析犀利,态度鲜明,议论宏大,笔力雄健.形成锋利峭拔的艺术风格。杂记如本文,把记游和说理结合得紧密自然,在平凡的生活中寄寓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他的诗歌创作,内容多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表现形式多用散体句法,好发议论,用字遒劲。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 7、文体知识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存宋仁宗至至和元年(1054 )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记结合的游记。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沦,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与王安石后来不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合作探究】

1、 文中写游后洞,用墨如泼;写游前洞,惜墨如金,这是为什么?

对于作者而言,前洞既不是“游”的重点,也不是借题发挥的依据,不过是为写游后洞作一小小的铺垫而已,所以一笔带过。然后专写游后洞,先伏下一句,说后洞深不叫测,虽“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接下来也并没有费多少笔墨去记述后洞的奇景,只笼统地说了三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然后从这一点生发开去,由于有“怠而欲出者”,便在既出之后产生了“怠”和“悔”,而“怠”和“悔”的内容乃是“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只是思想上产生“怠”心便半途而废,并非客观上无照明之火或主观上力尽计穷,自然“不得极夫游之乐”。这一切,都是为下文发议论埋下的伏笔。由此可见,记游文应注意选材、剪裁,做到详略得当。

4

2、第三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可分几层?

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用一个“叹”和前文的“悔”相照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之事,很自然地引出议论。可分五层。 3、第四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盲从轻信,以|讹传讹,而应“深思慎取”。

4、文章在第三段进行了议论,第四段又回顾看到“仆碑”一事,并发表意见,这是否多余?

不多余。第四段就笫一段发现“仆碑”一事发表意见,提出“深思”和“慎取”,“深思”不仅指深思熟虑,也包括独立思考;因为作者要通过“深思”来纠正以讹传讹的现象,可见不是 一般的“思’,而是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慎取”则是指深思之后还得有明辨是非、善于抉择、何去何从的能力。这段是前一段的补充,提一神是一致的。出在有“志”“力”“物”外,还得“深心慎取”。这两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即都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内因是主宰,又有外在联系,都是此次游山的心得体会。

5、本文借记游而大发议论,这种写法的原因何在?

古人写游记,常用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单纯描画所见,如《徐霞客游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一是于所见之中,兼写一些因所见而引发的感慨,如杨士奇的《游东山记》,末尾说到“人生聚散靡常”等。荊公此文则大不相同,记游部分轻捕淡写,一掠而过,议沦的话题却说得很重。与一般游记相比.这种写法的重点是有所“悟”,所以,无妨称之为“变格”。对于这样的不同寻常,我们可从两方面看:一是为什么这样写,二是这样写好不好。这又可以从两方面去推求:一是作者生活的时代,二是作者的为人。先说时代,宋代是理学盛行的时代。宋儒喜因事及理.这不只常见于文,也见于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为有源头活水来。”再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云: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写的另一个由来是作者的为

5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游褒禅山记》【自主学习】1、注音庐冢(zhǒng)窈(yǎo)然瑰(guī)怪相(xiàng)之2、古今异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求学的人;今义:专门研究学问的人)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等到到了;今义:表示另外提起一件事)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b4n06w8b12wkqq4mj6h371qz5d0jm00kl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