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很多。(4)二灰稳定土也具有明显的收缩特性,但小于水泥土和石灰土。(石灰稳定土、水泥稳定土、二灰稳定土特性比较:抗冻性:二灰稳定土>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早期强度: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二灰稳定土收缩性:石灰稳定土>水泥稳定土>二灰稳定土水稳性: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石灰土、水泥土、二灰土都不得作为高等级路面的底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水泥稳定粒料既可以作为高等级路面基层也可以用作底基层1K411032城镇道路基层施工技术总结:①拌和:厂拌(异地集中拌和)、采用强制式拌合机拌和,严控配合比;②运输:覆盖(目的是保温、保湿、防风、防雨、防扬尘、防止遗撒)措施;③路床湿润、摊铺碾压接近最佳含水量2%;④控制压实层厚度(100mm≤基层厚度≤200mm)⑤严禁薄层补贴的办法找平;(事前控制(宁高勿低,宁刨勿补),事中控制(碾压完成立刻测量,发现偏差,及时调整虚铺厚度),事后控制(如果基层施工完成略低于设计高程,可以采取将碾压成型基层表面挖松、填料、找平、碾压);⑥压实系数应经试验确定,本着先轻后重、先静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轮迹重叠的原则,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由两侧向中心碾压,设超高的平曲线由曲线的内侧向外侧碾压;⑦养护:1)覆盖、洒水、保湿;2)封闭交通;3)最少7d;4)沥青乳液下封层养护需要撒嵌丁料。1K411033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一、土工合成材料(一)分类:土工合成材料可分为土工织物、土工膜、特种土工合成材料和复合型土工合成材料等类型。(二)功能与作用(1)土工合成材料可设置于岩土或其他工程结构内部、表面或各结构层之间,具有加筋、防护、过滤、排水、隔离等功能。二、工程应用(一)路堤加筋(1)路堤加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路堤的稳定性。当加筋路堤的原地基的承载力不足时,应先行技术处理。加筋路堤填土的压实度必须达到路基设计规范规定的床实标准。土工格栅、土工织物、土工网等土工合成材料均可用于路堤加筋,其中土工格栅宜选择强度高、变形小、糙度大的产品。土工合成材料应具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较高的撕破强度、顶破强度和握持强度等性能。选择题考点(二)台背路基填土加筋(1)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对台背路基填土加筋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路基与构造物之间的不均匀沉降。台背填料应有良好的水稳定性与压实性能,以碎石士、砾石土为宜。土工合成材料与填料之间应有足够的摩阻力。(3)施工程序:清地表→地基压实→锚固土工合成材料、摊铺、张紧并定位→分层摊铺、压实填料至下一层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标高。案例题考点(三)路面裂缝防治(2)用土工合成材料和沥青混凝土面层对旧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防治,首先要对旧路进行外观评定和弯沉值测定,进而确定旧路处理和新料加铺方案。施工要点是:旧路面清洁与整平,土工合成材料张拉,搭接和固定,洒布粘层油,铺筑新沥青面层。(3)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处理要点是: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评定,旧路面清洁和整平,土工合成材料张拉、搭接和固定,洒布粘层油,铺沥青面层。案例题考点三、施工质量检验案例选择均可进行考核的考点(一)基本要求(1)土工合成材料质量应符合设计或相关规范要求,外观无破损、无老化、无污染。(2)在平整的下承层上按设计要求铺设、张拉、固定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后无皱折、紧贴下承层,锚固端施工符合设计要求。(3)接缝连接强度应符合要求,上、下层土工合成材料搭接缝应交替错开。(二)施工质量资料(1)施工质量资料包括材料的验收、铺筑试验段、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2)由于土工合成材料大多用于隐蔽工程,应加强旁站监理和施工日志记录。1K411040城镇道路面层施工1K411041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技术一、施工准备(一)透层、粘层、封层(1)透层。为使沥青混合料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浇洒能很好渗入表面的沥青类材料薄层。沥青混合料面层摊铺前应在基层表面喷洒透层油,在透层油完全渗入基层后方可铺筑。(2)粘层。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粘层油宜在摊铺面层当天洒布。(4)透层、粘层宜采用沥青洒布车或手动沥青洒布机喷洒,喷洒应呈雾状,洒布均匀,用量与渗透深度宜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通过试洒确定。6封层宜采用层铺法表面处治或稀浆封层法施工。(二建:粘层油:在双层式或多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面层之间应喷洒粘层油,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旧沥青路面加铺沥青混合料时,应在既有结构、路缘石和检查井等构筑物与沥青混合料连接面喷洒粘层油。)案例题考点:下层要干燥、洁净,无水渍,无杂物;喷洒均匀,无集聚,无流淌。(二)运输与布料(1)为防止沥青混合料粘结运料车车厢板,装料前应喷洒一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运输中沥青混合料上宜用篷布覆盖保温、防雨和防污染。覆盖目的:防雨、防风、保温、防遗撒、防污染二、摊铺作业(一)机械施工(1)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机械摊铺。摊铺机在开始受料前应在受料斗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3)摊铺前应提前0.5~1h预热摊铺机熨平板使其不低于100℃。(目的:防止熨平板温度低,把沥青混凝土表面拉花)铺筑时熨平板振捣或夯实装置应选择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初始压实度。(4)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沥青混合料的离析。摊铺速度宜控制在2-6m/min的范围内。(5)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滑靴并辅以厚度控制方式。(6)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等,按规范要求执行。(7)松铺系数应根据试铺试压确定。施工中随时检查铺筑层厚度、路拱及横坡,并以铺筑的沥青混合料总量与面积之比校验平均厚度。涂刷薄层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位置:运料车内车厢板;摊铺机受料斗;压路机钢轮。三、压实成型与接缝(一)压实成型(1)根据摊铺完成的沥青混合料温度情况严格控制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时机。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各层压实度及平整度应符合要求。(3)碾压温度应根据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因素经试压确定。(4)初压应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路段和坡道上则由低处向高处碾压。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开始。碾压路段总长度不超过80m。(5)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复压宜优先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对粗骨料为主的混合料,宜优先采用振动压路机复压(厚度宜大于30mm)。(6)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宜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8)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掉头、加水或停留。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及杂物。(二)接缝切——垂直切割,上下层横缝错开1m,纵缝错开300~400mm;垫——垫方木大板,保护接槎位置棱角;刷——摊铺新料前接槎清理干净,刷粘层油;烤(软化)——如温度较低,摊铺沥青前,需要对接槎位置加热(烤);压——先横向(骑缝)碾压,再沿着道路方向碾压。1K411042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技术改性沥青混合料和改性沥青SMA混合料(通称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的施工工艺,包括生产和运输、摊铺、碾压、接缝、开放交通等内容。一、生产和运输(一)生产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除遵照普通沥青混合料生产要求外,尚应注意以下几点:(1)改性沥青混合料正常生产温度应根据改性沥青品种、粘度、气候条件、铺装层的厚度确定,(2)改性沥青混合料宜采用间歇式拌合设备生产。这种设备除尘系统完整,能达到环保要求;给料仓数量较多,能满足配合比设计配料要求;且具有添加纤维等外掺料的装置。(4)拌合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具有沥青滴漏功能。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宜超过24h;改性沥青SMA混合料只限当天使用;OGFC混合料宜随拌随用。二、施工(一)摊铺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除满足普通沥青混合料摊铺要求外,还应做到:(1)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时,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改性沥青SMA混合料施工温度应经试验确定,一般情况下,摊铺温度不低于160℃。(2)摊铺速度宜放慢至1~3m/min。松铺系数应通过试验段取得。(3)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中、下面层采用钢丝绳或铝合金导轨引导的7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二)压实与成型案例题考点改性沥青混合料除执行普通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成型要求外,还应做到:(1)初压开始温度不低于150℃,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应不低于90~120℃。(2)摊铺后应紧跟碾压,保持较短的初压区段,使混合料碾压温度不致降得过低。(3)宜采用振动压路机或钢筒式压路机碾压,不应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OGFC混合料宜采用12t以上钢筒式压路机碾压。(4)振动压实应遵循\紧跟在摊铺机后面,采取高频率、低振幅的方式慢速碾压。如发现改性沥青SMA混合料高温碾压有推拥现象,应复查其级配,且不得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以防混合料被搓擦挤压上浮,造成构造深度降低或泛油。(5)碾压改性沥青SMA混合料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压实度变化,防止过度碾压。1K411043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二、混凝土面板施工(一)模板(2)模板安装应符合:支模前应核对路面标高、面板分块、胀缝和构造物位置;模板应安装稳固、顺直、平整,无扭曲,相邻模板连接应紧密平顺,不得错位;严禁在基层上挖槽嵌入模板;使用轨道摊铺机应采用专用钢制轨模;模板安装完毕,应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模板安装检验合格后表面应涂隔离剂,接头应粘贴胶带或塑料薄膜等密封。——安装通用,案例通用考点(安装系列:反方向描述+平稳直顺牢整洁美观)(三)摊铺与振动(4)混凝土面层分两次摊铺时,上层混凝土的摊铺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且下层厚度宜为总厚的3/5;混凝土摊铺应与钢筋网、传力杆及边缘角隅钢筋的安放相配合;一块混凝土板应一次连续浇筑完毕,并按要求做好振捣。(四)接缝(2024年变化点)(2)传力杆的固定安装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端头木模固定传力杆安装方法,宜用于混凝土板不连续浇筑时设置的胀缝。另一种是支架固定传力杆安装方法,宜用于混凝土板连续浇筑时设置的胀缝。(3)缩缝应垂直板面,采用切缝机施工,宽度宜为4-6mm。切缝深度:设传力杆时,不应小于面层厚的1/3,且不得小于70mm;不设传力杆时不应小于面层厚的1/4,且不应小于60mm。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25%~30%时,采用切缝机进行切割。切割用水冷却时,应防止切缝水渗入基层和土层。(设传力杆:3/7开,不设传力杆:4/6开)(4)纵缝施工缝有平缝、企口缝等形式。平缝纵缝,对已浇筑混凝土板的缝隙涂刷沥青,避免涂在拉杆上。企口缝纵缝,宜先浇筑混凝土板凹榫的一边,缝壁涂刷沥青,浇筑邻板时靠缝壁浇筑。纵缝设置拉杆时,拉杆应设置在板厚中间,设置拉杆的纵缝模板,预先根据拉杆的设计位置放样打眼。(5)混凝土板养护期满后,缝槽应及时填缝。灌填缝料前,清除缝内在砂石、凝结的泥浆、杂物等。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填缝料,并根据填缝料品种制定工艺技术措施。浇筑填缝料时缝槽必须干燥、清洁。填缝料的充实度根据施工季节而定,常温施工与路面平,冬期施工宜略低于板面。填缝料应与混凝土缝壁粘附紧密,不渗水。在面层混凝土弯拉强度达到设计强度,且填缝完成前,不得开放交通。案例题考点(五)养护养护属于混凝土通用考点(保湿,温度低不能洒水,需要保温)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可采取喷洒养护剂或保湿覆盖等方式;在雨天或养护用水充足的情况下,可采用保湿膜、土工毡、麻袋、草袋、草帘等覆盖物洒水湿养护方式,不宜使用围水养护;昼夜温差大于10℃以上的地区或日均温度低于5℃施工的混凝土板应采用保温养护措施。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弯拉强度增长情况而定,不宜小于设计弯拉强度的80%,一般宜为14~21d。应特别注重前7d的保湿(温)养护。(六)开放交通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弯拉强度40%以后,可允许行人通过。混凝土完全达到设计弯拉强度且填缝完成后,方可开放交通。(弯拉强度40%,可通人;弯拉强度80%,停止养护;达到设计弯拉强度填缝完成(符合设计要求的100%),开放交通)1K411044城镇道路大修维护技术要点二、旧路加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工艺(2)施工要求要点:3)填补旧沥青路面,凹坑应按高程控制、分层摊铺,每层最大厚度不宜超过100mm。三、加铺沥青面层技术要点(一)面层水平变形反射裂缝预防措施(1)水平变形反射裂缝的产生原因是旧水泥混凝土路板上存在接缝和裂缝。因此,在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必须处理好反射裂缝,尽可能减少或延缓反射裂缝的出现。(2)在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设置应力消减层,具有延缓和抑制反射裂缝产生的效果。(3)采用土工织物预防反射裂缝的方法。(加厚沥青混凝土面层方法)(二)面层垂直变形破坏预防措施(实际是填缝的方法)8(2)使用沥青密封膏处理旧水泥混凝土板缝。施工时首先采用切缝机结合人工剔除缝内杂物破除所有的破碎边缘,按设计要求剔除到足够深度;其次用高压空气清除缝内灰尘,保证其洁净;再次用M7.5水泥砂浆灌注板体裂缝或用防腐麻绳填实板缝下半部,上部预留70~100mm空间,待水泥砂浆初凝后,在砂浆表面及接缝两侧涂抹混凝土接缝粘合剂后,填充密封膏,厚度不小于40mm。案例题考点1K411045路面改造施工技术(二)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作为道路基层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时,应注意原有雨水管以及检查井的位置和高程,为配合沥青混凝土加铺应将检查井高程进行调整。在加铺前可以采用洒布沥青粘层油摊铺土工布等柔性材料的方式对旧路面进行处理。1K412000城市桥梁工程1K412010城市桥梁结构形式及通用施工技术1K412011城市桥梁结构组成与类型一、桥梁基本组成与常用术语(二)桥梁的基本组成选择题考点桥梁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系统和附属设施四个基本部分组成。(2)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墩台基础,是支承桥跨结构的结构物。2)桥台:设在桥的两端,一边与路堤相接,以防止路堤滑塌,另一边则支承桥跨结构的端部。3)墩台基础:是保证桥梁墩台安全并将荷载传至地基的结构。(3)支座系统:在桥跨结构与桥墩或桥台的支承处所设置的传力装置。它不仅要传递很大的荷载,并且要保证桥跨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变位。(4)附属设施:包括桥面系(桥面铺装、防水排水系统、栏杆或防撞栏杆以及灯光照明等)、伸缩缝、桥头搭板和锥形护坡等。(三)相关常用术语既可以考核选择题,也可以考核案例题,需结合图片记忆(1)净跨径:相邻两个桥墩(或桥台)之间的净距。对于拱式桥是每孔拱跨两个拱脚截面最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2)计算跨径:对于具有支座的桥梁,是指桥跨结构相邻两个支座中心之间的距离;对于拱式桥,是指两相邻拱脚截面形心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拱轴线两端点之间的水平距离。(3)总跨径:多孔挢梁中各孔净跨径的总和,也称桥梁孔径,反映桥下宣泄洪水的能力。(4)桥梁高度:指桥面与低水位之间的高差,或指桥面与桥下线路路面之间的距离,简称桥高。(5)桥梁全长:简称桥长,是桥梁两端两个桥台的侧墙或八字墙后端点之间的距离。(6)桥下净空高度:设计洪水位、计算通航水位或桥下线路路面至桥跨结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8)建筑高度:桥上行车路面(或轨顶)标高至桥跨结桥下线路路面构最下缘之间的距离。二、桥梁的主要类型(一)按受力特点分结构工程上的受力构件,总离不开拉、压、弯三种基本受力方式,由基本构件组成的各种结构物,在力学上也可归结为梁式、拱式、悬吊式三种基本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1.梁式桥梁式桥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梁内产生的弯矩最大,通常需用抗弯能力强的材料(钢、木、钢筋混凝土、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来建造。2.拱式桥拱式桥的主要承重结构是拱圈或拱肋。这种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桥墩或桥台将承受水平推力,同时这种水平推力将显著抵消荷载所引起的在拱圈(或拱肋)内的弯矩作用。拱桥的承重结构以受压为主,通常用抗压能力强的圬工材料(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来建造。4.悬索桥悬索桥以悬索为主要承重结构,结构自重较轻,构造简单,受力明确,能以较小的建筑高度经济合理地修建大跨度桥。由于这种桥的结构自重轻,刚度差,在车辆动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有较大的变形和振动。(二)其他分类方式(1)按桥梁多孔跨径总长或单孔跨径的长度,可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小桥。具体分类见表1K412011。1K412012模板、支架的设计、制作、安装与拆除一、模板、支架和拱架的设计与验算(1)模板、支架和拱架施工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案例题考点1)工程概况和工程结构简图;2)结构设计的依据和设计计算书;3)总装图和细部构造图;4)制作、安装的质量及精度要求;5)安装、拆除时的安全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6)材料的性能要求及材料数量表;7)设计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3)设计模板、支架和拱架时应按表1K412012进行荷载组合。案例和选择题考点(4)验算模板、支架和拱架的抗倾覆稳定时,各施工阶段的稳定系数均不得小于1.3。9(6)模板、支架和拱架的设计中应设施工预拱度。施工预拱度应考虑下列因素:1)设计文件规定的结构预拱度;2)支架和拱架承受全部施工荷载引起的弹性变形;3)受载后由于杆件接头处的挤压和卸落设备压缩而产生的非弹性变形;(通过预压方式消除)4)支架、拱架基础受载后的沉降。(预压消除)案例题考点(7)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模板时,应考虑施加预应力后构件的弹性压缩、上拱及支座螺栓或预埋件的位移等。二、模板、支架和拱架的制作与安装案例题高频考点(1)支架和拱架搭设之前,应按《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194-2009要求,预压地基合格并形成记录。(2)支架立柱必须落在有足够承载力的地基上,立柱底端必须放置垫板或混凝土垫块。支架地基严禁被水浸泡,冬期施工必须采取防止冻胀的措施。(3)支架通行孔的两边应加护桩、限高架及安全警示标志,夜间应设警示灯。施工中易受漂流物冲撞的河中支架应设牢固的防护设施。(4)安设支架、拱架过程中,应随安装随架设临时支撑。采用多层支架时,支架的横垫板应水平,立柱应铅直,上下层立柱应在同一中心线上。(5)施工脚手架、便桥须设立独立的支撑体系,不得与支架或拱架共用同一支撑结构。(6)钢管满堂支架搭设完毕后,应按《钢管满堂支架预压技术规程》JGJ/T194-2009要求,预压支架合格并形成记录。(7)支架、拱架安装完毕,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模板;安装模板应与钢筋工序配合进行,妨碍绑扎钢筋的模板,应待钢筋工序结束后再安装;安装墩、台模板时,其底部应与基础预埋件连接牢固,上部应采用拉杆固定;模板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设施。(8)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平整、接缝严密。(10)浇筑混凝土和砌筑前,应对模板、支架和拱架进行检查和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三、模板、支架和拱架的拆除理解型案例题考点(1)模板、支架和拱架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承重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结构棱角不损坏时方可拆除,混凝土强度宜为2.5MPa及以上。2)芯模和预留孔道内模应在混凝土抗压强度能保证结构表面不发生塌陷和裂缝时,方可拔出。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重模板、支架,应在混凝土强度能承受其自重荷载及其他可能的叠加荷载时,方可拆除。(3)模板、支架和拱架拆除应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则。支架和拱架应按几个循环卸落,卸落量宜由小渐大。每一循环中,在横向应同时卸落、在纵向应对称均衡卸落。简支梁、连续梁结构的模板应从跨中向支座方向依次循环卸落;悬臂梁结构的模板宜从悬臂端开始顺序卸落。(4)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侧模应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应在结构建立预应力后拆除。1K412013钢筋施工技术选择题考点二、钢筋加工(1)钢筋弯制前应先调直。钢筋宜优先选用机械方法调直。(4)箍筋末端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箍筋弯钩的弯曲直径应大于被箍主钢筋的直径,且HPB300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2.5倍,HRB335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4倍;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有抗震要求的结构不得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5)钢筋宜在常温状态下弯制,不宜加热。钢筋宜从中部开始逐步向两端弯制,弯钩应一次弯成。三、钢筋连接1.热轧钢筋接头(1)钢筋接头宜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接头。(2)焊接接头应优先选择闪光对焊。(4)当普通混凝土中钢筋直径等于或小于22mm时,在无焊接条件时,可采用绑扎连接,但受拉构件中的主钢筋不得采用绑扎连接。(5)钢筋骨架和钢筋网片的交叉点焊接宜采用电阻电焊。(6)钢筋与钢板的T形连接,宜采用埋弧压力焊或电弧焊2.钢筋接头设置(1)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2)钢筋接头应设在受力较小区段,不宜位于构件的最大弯矩处。(3)在任一焊接或绑扎接头长度区段内,同一根钢筋不得有两个接头,(4)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5)施工中钢筋受力分不清受拉、受压的,按受拉办理。(6)钢筋接头部位横向净距不得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得小于25mm。(7)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在混凝土结构中要求充分发挥钢筋强度或对延性要求高的部位应选用Ⅱ级或Ⅰ级接头;当在同一连接区段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为100%时,应选用Ⅰ级接头。新增接头内容四、钢筋骨架和钢筋网的组成与安装3.钢筋现场绑扎(4)矩形柱角部竖向钢筋的弯钩平面与模板面的夹角应为45°;多边形柱角部竖向钢筋弯钩平面应朝向断面中心;圆形柱所有竖向钢筋弯钩平面应朝向圆心。小型截面柱当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弯钩平面与模板面的夹角不得小于15°。(5)绑扎接头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当钢筋受拉时应小于5d,且不得大于100mm;当钢筋受压时应小于10d,且不得大于200mm。(6)钢筋骨架的多层钢筋之间,应用短钢筋支垫,确保位置准确。4.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1)普通钢筋和预应力直线形钢筋的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钢筋公称直径,后张法构件预应力直线形钢筋不得小于其管道直径的1/2。(2)当受拉区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应在保护层内设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l00mm的钢筋网。(3)钢筋机械连接件的最小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20mm。(4)应在钢筋与模板之间设置垫块,确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垫块应与钢筋绑扎牢固、错开布置。案例题考点1K412014混凝土施工技术10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