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教学探索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伏荣超
(邳州市教研室,江苏徐州221300)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对话的展开,应以问题为支撑。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遵循有效性、整体性、适切性、层次性、实践性、拓展性和探究性的原则,瞄准教学目标、立足文本感知、贴近学生实际、优化环节设计、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培养探究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更快的发展。生更好、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1-0022-0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对话的展开,应以问题为支撑。教者要根据自己阅读文本的经验和学生实际,提出充满撞击力、引爆力,能激发学生质疑探究欲望,引导教学对话不断走向深入的问题。具体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有效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要扣住教材的重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难点,结合文体特点,从课文的内容、面设计出适于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烈的学习情绪的“牵一发而动全篇”的问题。如:《生命,生命》。文章选用了三个事例引发了对生命①怎样的思考?选用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妙处?《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请从课文中找出②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诗句有描写、叙事、③抒情,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出师表》。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④禅提出了几条建议?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范进中举》。小说对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胡屠户⑤进行了两次描写,前后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⑥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二、整体性:基于文本感知设计问题整体性阅读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科它着眼于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和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研读、理解、赏析课文,克服传统和课堂教学基本功最直观的体现。从当前各地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的层面来看,我们不仅要给足学生交流碰撞、互动展示的时间,而且要努力化整为零,适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便给更多的学生以表达锻炼和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学生语言发展的演练场和生命成长的精神驿站。总之,任何行为都是思想观念及其价值取向的外在表不利于学生语文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种种有违教育规律、素养全面发展提高的细节处理,表面上看是教学技术层面的问题,认真反思其实是现代教学思想和学科特质要求在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外显形态。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执行力和科学应变能力,以更多的智慧和更博大的胸怀将先进的理念转化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这是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对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当付出不懈的努力并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责任编辑牛宾国】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01-BEducationalPracticeandResearch
22
教学中死记硬背、一讲到底、肢解课文、零敲碎打等弊端;“第一印象”,突出“直觉”与“综合”,它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也重视对内涵的把握与体悟,彰显“理性”与“概括”,它有助于学生对“文脉”“文旨”、的感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和“能力结构”,改变阅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网络”分析,轻感悟”的现状,从而引导阅读教学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著名特级教师洪宗礼认为,要改变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现状,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从整体上改革语文教学,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实现语文教学结构的科学化与最优化。在教学《一双手》时,洪老师立足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设计了以下几个“主问题”。“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偏偏列举出①课文题目明明是“各种各样的手”,而且又是“未留下很深印象的手”呢?怎么写的?请大②作者所写的这一双手有哪些特征?家运用“读书四到”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③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奇手”呢?从课文中找出四句话来具体分析。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或者报纸上、④在我们周围,影视中、书刊上,看到的人事,还有没有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整体感知文本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整篇课文,同时也关词、句、段,落脚点仍是语言。教师对学生的整体感知注字、不能放任自流,需要精心指导。通过明确感知要求,创设感知情境,提供背景知识,注重方法点拨,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三、适切性:基于学生实际设计问题学情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设计的依据。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能基础为起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可以缩短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所需达到目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临界状态”。李镇西老师执教《提醒幸福》,首先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这篇文章,“读得懂接着了解学生对生字新词的吗?有没有什么读不懂的?”掌握情况,说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随后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李老师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一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以此设置教学的“高度”或者“标尺”;二是备课时,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去研究思考课文,设想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有什么兴奋点或疑难点;三是课堂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第一印象”开始,让学生在没有教师任何“干扰”的前提下先进行“干净的阅读”,这种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有利于教学对话的催生与展开,学生各种独到的发现和见解才会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四、层次性:根据教学环节设计问题教学的不同环节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对“问题”设计的要求也理当不同。教学起始阶段,可以“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教学展开设计一两个阶段,要设计出最为精当的“主问题”,形成重要的活动“板块”,以构建自由、广泛的交流对话时空;教学深化阶段,往往以“问题”加深思考,引发讨论,强化理解。在教学《散步》一文时,随着教学的推进,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怎样解决的?“分歧”解决的过程中,是什么影响和改变着他们②在的选择?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③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斑羚飞渡》,随着教学的推进,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试着用一句话从不同角度概括本文讲①自由读课文,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说说你为什②找出本文最让你感动的句段或情节,么感动?为③从斑羚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以“小斑羚的哀鸣”题,写一篇短文。五、实践性:拓展教学时空设计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要跳出语文教语文,走出课堂学语文,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变通对话形式、拓宽活动渠道,拓展教学时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水平。教完余光中的《乡愁》,我意犹未尽。让学生自愿报名,我根据学以手抄报为载体开展一次纵深的语文实践活动。生的兴趣爱好,把参加本次活动的人员分为三组:资料组———重在搜集丰富的乡愁诗,创作组———重在进行乡愁诗创作,编辑组———主要是将资料组搜集的资料和创作组创作的作品编成小报。每组推荐一名组长,组长再作分工,他们按照占有资料→创作诗歌→整合资料的程序开展了这次实践活动。一周后,送到我眼前的有“资料组”搜集到的丰厚的材料,“创作组”创作的小册子,“编辑组”编制的精美的手抄报,学生们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构建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学《陌上桑》,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增补一些情节,把这首诗改写为一个故事;教学《威尼斯商人》,可以组织23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01-BEducationalPracticeandResearch
一次戏剧活动,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教学《雨说》,可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让学生以散文,体会两种题材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六、拓展性:利于内容整合设计问题为了扩大教学容量,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深化学生理解主题,教者可以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主题、写法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读”、“联读”,设计出题材、“问题”。拓展性的于漪老师教《晋祠》一文,用三言两语引入课文后,请每位同学口述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并在速度与表达上提出要求。学生从上海的豫园讲到云南的西双版纳,从杭州活跃的西湖讲到长白山的天池……不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激发了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教《中国名胜辞典》,听写有关“晋祠”的条目,将条目者出示中说明的每一句话用数字标出,和课文中相应的内容对照,辨析异同。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训练了听写比较思维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检验了阅读理能力、解的准确度。于老师将课内外资源有机的整合起来,紧扣语文能力训练点,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培养。余映潮老师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采取“吟诵诗歌”“自由背读”、“抒发感受”、三部曲,围绕“抒发读诗之这个“主问题”采取了“联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后的感受”学习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理解“要乐观、坚的主题;学习宫玺的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理解“要强”诚实、踏实”的主题;继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我们该怎样对待新的生活”自由写诗,最后再朗会,围绕诵邵燕祥的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节选)》,进一步理解“要自强不息”的主题。“抒发感受”、“寻觅启迪”的“主问题”设计,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层层深入的“联读”推进,使三首诗得到了有效整合,增加了教学密度,增大了教学容量,扩展了阅读视野。教学《乡愁诗两首》,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乡愁是什么?”可以把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舒兰的《香色酒》、于右任的《望大陆》等放在一起“联读”;教学泰戈尔的《纸船》,可以与冰心的《纸船》进行“比读”;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可以和席慕容的《乡愁》“比读”;教学《南园》,可以从格调上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比读”,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在内容与风格上与晏殊的《浣溪沙》“比读”等等。七、探究性:着眼能力培养设计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通过不同学段的阅“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读教学,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设计探究性的问合作、探究性的活动,培养其探究学习题,通过学生自主、能力。余映潮老师教学《死海不死》一文,用“微型话题”的方式,由课文内容生发开去,开展从课内到课外、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首先在理解积累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探究“点”,接着对这些“点”进行探究,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小结活动成果,从方法上点拨。第一层面的话题有:《死海不死》的开头;《死海不①②死》的结尾;《死海不死》中故事的作用;《死海不死》的③④构思特点;《死海不死》中的说明方法;《死海不死》中⑤⑥的因果关系等。第二层面的话题有:①说说浮力的故事;②为什么湖水有的淡,有的咸;③为什么种庄稼需要淡水;④海水为什么具有治病功能;⑤从死海的形成看地壳运动;⑥死海真的会死吗;“空气清新,含氧量高”;⑦海面为什么⑧矿物质与人的生活;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死海等等。这种着眼于能力培养的探究性活动具有探究性、活动合作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不仅适用于“单课教学”,还可性、以应用于“单元教学”“整册教学”、,甚至“学段教学”。总之,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遵循有效性、整体性、适切性、层次性、实践性、拓展性和探究性的原则,要瞄准教学目标,立足文本感知,贴近学生实际,优化环节设计,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培养探究能力,以提升学生更快的发展。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更好、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
[2]刘国正.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
社,1996.
[3]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6.
[4]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
2005.
[5]丁莉娟,赵志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6]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牛宾国】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01-BEducationalPracticeandResearch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