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 课程编号:0114021B3

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 一、课程目标与定位

《地质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知识平台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是研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也是知识面较宽、工程性、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

《地质学基础》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既是土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续的专业模块课学习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安全为目的,围绕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 二、课程从属项目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程,侧重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对该门课程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与本课程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测量学》、《力学》、《工程岩土学》、《土质土力学》。

先修课程:大学基础理论课程 后续课程:《工程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地下工程检测技术》、《隧道工程》。 三、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

《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基础安全为目的,围绕土木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地质时代概念的建立和地质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以及地质理论知识在岩土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为专业课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地球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观察和认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阐述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征、作用原理及相互关系;介绍岩石圈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历史,生物界的演化概况及地质学的发展和展望;介绍国土资源现状和环境保护基本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了解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上正在发生和进行的动力地质作用的过程、性质、特征、产物等等;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地质时代概念的建立和地质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课程重点是矿物、岩石、化石、地质构造、地质年代等基本概念;难点是各种地质作用的原理及其相互关系。解决上述重点和难点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肉眼观察地质标本、模型、地质图件,组织参观地质陈列馆和野外实习,配合多媒体教学片、幻灯、录相和图片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的能力;能应用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地质问题、评估其地质条件的优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创新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的素质包括:能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有关岩土体的工程技术问题,结合野外地质实习,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安排

1.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地质学的分支科学;地质学的特点、研究方法;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掌握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与地质条件、地质问题的关系;熟悉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重 点:地质环境 难 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2.矿物(2学时)

教学内容:地壳中元素丰度与克拉克值、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等基本概念;肉眼鉴定矿物的主要方法;矿物的概念、化学成分、晶体结构、主要性质;常见矿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理解矿物、克拉克值、元素丰度、晶体结构等的概念,掌握肉眼鉴别矿物的方法。

重 点: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 难 点:矿物的化学成分

第三章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2学时)

教学内容:火山作用的理论知识,岩浆、地内能、火山的概念;火山喷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内热的分布状况、地热的成因类型;岩浆作用、喷出作用、侵入作用、侵入岩(体)、岩浆岩产状、围岩等基本概念;岩浆岩主要的特征、类型、常见的岩浆岩及其工程特性。

教学目标:掌握岩浆、岩浆岩、岩浆作用等基本概念;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掌握岩浆岩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和常见岩石的主要特征。

重 点:岩浆岩的主要特征 难 点:岩浆岩的结构

第四章 外力作用与沉积岩(2学时)

教学内容:外力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沉积岩的成因、成份、结构、构造等主要特征;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粘土岩、灰岩等。

教学目标:了解引起各种外力地质作用的诸多因素;掌握外力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掌握沉积岩的成因、成份、结构、构造等主要特征;认识并了解几种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粘土岩、灰岩等。

重 点:沉积岩的主要特征 难 点:成岩作用

第五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2学时)

教学内容:变质作用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变质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的成因、成份、结构、构造等主要特征;常见的变质岩——片麻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等。

教学目标:掌握变质作用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了解变质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掌握变质岩的成因、成份、结构、构造等主要特征;认识并了解几种常见的变质岩——片麻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等。

重 点:变质岩的主要特征 难 点:变质作用 第六章 地质年代(4学时)

教学内容:地质年代的概念、相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依据;化石和地层的概念;同位素年龄及其测定原理;地质年代表;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特点及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掌握相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方法;理解化石和地层的概念;掌握地层叠置律、切割律、生物演化律;同位素年龄及其测定原理;熟悉并会默背地质年代表;掌握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特点及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主要特征。

重 点:相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依据 难 点:绝对地质年代的测定原理 第七章 地貌(2学时)

教学内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演化规律;各种地貌类型(山岭地貌、平原地貌、河流地貌等)的成因、形态要素、特点;地貌的分类和分级;各种地貌的类型与工程活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掌握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演化规律;掌握各种地貌类型(山岭地貌、平原地貌、河流地貌等)的成因、形态要素、特点;了解地貌的分类和分级;掌握各种地貌的类型与工程建设项目的关系。

重 点:地貌的成因及地貌与工程建设项目的关系 难 点:地貌的形成、发展演化规律 第八章 地震作用(2学时)

教学内容:地震的概念及其成因类型;震源、震中、震级、烈度、地震波的概念;地震地质作用的表现及结果;地震烈度区划及现代地震的分布规律;地震的预报和预防方法。

教学目标:掌握地震的概念及其成因类型;掌握震源、震中、震级、烈度、地震波的概念;了解地震地质作用的表现及结果;掌握地震烈度区划及现代地震的分布规律;明确地震的预报和预防方法。

重 点: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难 点:地震的预报和预防

第九章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6学时)

教学内容: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概念;近代和古代构造运动的证据和研究方法;构造运动的方式(水平或垂直运动);岩层的产状要素及“V”字型法则;原生构造鉴定岩层顶底面;地层间的几种接触关系和不整合的研究意义;褶皱的基本类型(背斜、向斜)、褶皱要素、褶皱的形态分类、组合类型;断裂构造的基本类型(节理、断层);断层要素和断层的主要类型(正、逆、平移断层);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断层与地下工程的关系。

教学目标:了解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概念;近代和古代构造运动的证据和研究方法;构造运动的方式(水平或垂直运动);掌握岩层的产状要素及“V”字型法则;学会利用原生构造鉴定岩层顶底面;掌握地层间的几种接触关系,进一步明确研究不整合的意义。掌握褶皱的基本类型(背斜、向斜)、褶皱各部分的名称、褶皱的形态分类、组合类型;掌握断裂构造的基本类型(节理、断层);掌握断层要素和断层的主要类型(正、逆、平移断层);明确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断层与地下工程的关系。

重 点:地质构造

难 点: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 第十章 地质图(4学时)

教学内容:地质图的基本概念及其图示规格;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在地形地质图上用走向线法求倾斜岩层的产状;在地形地质图上分析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的主要特征并求水平岩层的厚度;分析地质图、绘制地质剖面图、分析其地质发展史。

教学目标:掌握地质图的基本概念及其图示规格;掌握阅读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用走向线法求倾斜岩层的产状;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分析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的主要特征并求水平岩层的厚度;学会分析地质图并绘制地质剖面图并分析其地质发展史。

重 点:分析地质图和绘制地质剖面图 难 点:编写读图报告

第十一章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2学时)

教学内容:大陆漂移说及其地质证据,海底扩张说的要点,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含义、板块边缘的类型、全球板块的划分、板块的运动方式;板块漂移的驱动力及其基本模式和板块学说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了解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掌握大陆漂移的地质证据海底扩张说的要点及板块构造说的基本含义、板块边缘的类型,全球板块的划分、板块的运动方式;了解板块漂移的驱动力及其基本模式和板块学说存在的问题。

重 点:大陆漂移的证据 难 点:板块漂移的驱动力 第十二章 风化作用(2学时)

教学内容:风化作用的概念、风化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各种风化作用的方式和主要产物;影响风化作用速度的因素、风化壳及其研究意义。

教学目标:掌握风化作用的概念、风化作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各种风化作用的方式和主要产物;掌握影响风化作用速度的因素、风化壳及其研究意义。

重 点:残积物的主要特征、风化作用的类型 难 点: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第十三章 河流地质作用(2学时)

教学内容:河流的地质作用的概念、形成条件、产生原因、作用方式、作用过程和作用结果;河谷及其横剖面的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向源侵蚀及分水岭的迁移、横向环流的概念、河曲的发展和牛轭湖的形成、河谷横剖面的变化及河漫滩的形成;冲积物的特征及其类型;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及其研究意义。河流发育同地质构造的关系。

教学目标:掌握河流的地质作用的概念、形成条件、产生原因、作用方式、作用过程和作用结果;了解河谷及其横剖面的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侵蚀基准面的概念、向源侵蚀及分水岭的迁移、横向环流的概念、河曲的发展和牛轭湖的形成、河谷横剖面的变化及河漫滩的形成;掌握冲积物的特征及其类型;了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及其研究意义。掌握河流发育同地质构造的关系。

重 点:冲积物的主要特征 难 点:河流地质作用

第十四章 地下水地质作用(2学时)

教学内容:地下水的概念;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的分类;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掌握按埋藏条件对地下水的分类;掌握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重 点:地下水的类型、水理性质、运动规律;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难 点:地基沉降、潜蚀、流沙、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

第十五章 冰川地质作用(2学时)

教学内容:冰川的形成与运动;冰川的剥蚀、搬运、沉积作用的概念;冰川作用方式与作用结果;冰川的分布、现代生活方式、环境与冰川的关系。

教学目标:了解冰川的形成与运动;掌握冰川的剥蚀、搬运、沉积作用的概念;理解冰川作用方式与作用结果;同时了解冰川的分布、现代生活方式、环境与冰川的关系。

重 点:冰川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难 点: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六章 海洋地质作用(2学时)

教学内容: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海洋生物分布特点、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海洋的剥蚀作用、溶蚀作用及生物剥蚀作用、海洋不同地带剥蚀作用的特点;海洋的托运作用特点、海洋的沉积作用特点、海洋地貌。

教学目标:了解海洋概况、海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海洋生物分布特点、海水运动的类型及特点;掌握海洋的剥蚀作用、溶蚀作用及生物剥蚀作用、海洋不同地带剥蚀作用的特点;掌握海洋的托运作用特点、海洋的沉积作用特点、海洋地貌。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0114021B3学时/学分:48/3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一、课程目标与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ayvs18gsx2nsft0jg3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