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相结合中增强高职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自觉性
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什么,诸多研究者研究结论无外乎是外在的教育与内在的自勉。教育强调外在的比较多,事实上任何外在的东西只有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才能起作用,即我们常说的内外因辨证关系。在高职生德育教育问题上同样有一个外在的输入教育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性教育的问题。如何使高职生自觉自愿的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由外在教育强迫性变为内在素质提高自觉性,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代的高职生大都生活条件优越、无忧无虑,独生子女的地位使他们根本看不到社会竞争的残酷现实;以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他们受到的诱惑太多;相比之下道德变得乏味而辛苦。因此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道德,为谁而学习,没有学习动力,缺乏提高道德素质的主动性成为时下学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有研究表明道德教育不是对学生的消极约束,而是人的自主实现,是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如果道德教育只是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不能调动起学生饱满的参与热情。在道德教育中,只有将认识水平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果我们在德育培养中能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并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观念,道德的提升将是顺理成章的,提高道德素质的自觉性也就会自然产生,这种方法只能是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要研究的是高职学生在与社会相结合的过程中增强道德素质提高的自觉性,对高职生来讲是发现、认识、身体力行的过程,对教育者来
第 1 页
说是改革创新的过程。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不仅有形式上的转变,更要有质量上的突破。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对如何与社会相结合增强高职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自觉性提出如下观点。 一、提高对道德的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道德学习动机 让学生自己发现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比教给学生应遵守哪些道德规范更有意义,因为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一种心理倾向。需求、好奇心和喜好是想要学习的三条理由,它是学习的内因和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学习动机的决定因素!学习动机的内涵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引发动机的直接原因。因此,从需要入手,让学生看到并明白提高道德素质是社会形势的需要、是就业的需要、是兴趣的需要、更是人生的需要,解决为什么提高道德素质的问题,进而把提高道德素质转变为个人的需要,形成学习动机。
1.提高道德素质是社会形势的需要
引导学生从社会总体需要出发发现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老子?道德经》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就是―个道德实践者德能的强弱,是依次由身至家、由家至乡、由乡至邦、由邦至天下逐步聚积递增的过程,是道德修持者以自身的德能为那个区域的众生万物服务,福被家国乃至天下。《礼记?大学》中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第 2 页
这是中国儒道两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可见中华道德传统中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是个人的事。
从整个社会对“德”的重视态度上发现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著名学习理论家奥苏贝尔的自我增强驱力是指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愿望,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增强驱力这个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希望通过大学学习而有所作为,这种驱力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和职业生涯等。对自我增强、社会地位的追求和希望凭成就获得褒奖以及对职业的远大抱负,使高职生十分在乎社会态度。为此,整个社会都要关注学生“德”的培养,在以德治国思想指导下,大力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引进新人、上岗就业、提拔重用中都要重视道德素质表现,形成重德、树德,修德的社会风气,造成道德培养的外部宏观环境。 从远大理想的实现上发现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学生所处的层次应该是追求自我实现、求知与审美,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而不断完善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引发的动机是强烈的、持久的,而以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为内涵的动机则是暂短的。所以要用各种方法联系高职生的专业特点,引导当代高职学生从社会需要的大局出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抛弃近期的、功利的观念,有助于长期的、坚定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工程系建工专业邀请本专业市级劳动模范苗启瑞现身说法,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 2.提高道德素质是就业的需要
第 3 页
引导学生发现就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追求高尚道德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主要内在的动力,当一个人在做某一件事情具有了极大主动性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成功了百分之九十。我们知道,道德素质提高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极大挑战性,因此,学习道德就需要我们求学者对知识的欲望具有强大的贪欲性,这样才能激发我们求学者内在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调查中发现所有就业岗位都希望有德能兼备的人才加入,在招聘就业中就要重视道德品质的表现。使主动提高道德素质的学生能首先找到理想的职业,受到社会重视,激励学生追求高尚道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职业生涯中职业道德成为聘任、升职、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而那些违反职业道德,自私自利以丑为美不能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则成为择业困难户,以警示那些不注重道德学习和道德培养的人。在就业方面形成全社会的道德共识,道德氛围,甚至行文规定成为所有就业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 3.提高道德素质是兴趣的需要
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发现道德素质提高是一种乐趣,在兴趣中学会、弄懂、应用道德规范。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兴趣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有人概括教师们常用的方法是:第一,利用直观教学、形象化教学,发挥形象思维的艺术感染作用,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第三,
第 4 页
在运用知识和联系实际中,促进学习兴趣。第四,通过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第五,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新知。
以上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德育教学中借鉴。同时高职学生要结合专业特点,通过向本专业先进模范学习,把学专业和学做人结合起来;高职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愿望,成为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培养对道德追求的情感态度,提高追求道德的自觉性 北京市东城区原教育局局长侯守峰和区教科研中心的闫玉双在“尊重”教育研究中共同寻找一个道德的基本点,这个“基础道德点”既能体现传统美德,又能体现时代精神;既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而又是现在普遍缺乏的一种道德。于是,这个切入点便圈定在尊重上。 尊重是人类各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基本伦理理念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这种基本的伦理理念或“最起码的道德共识”是传统美德的最基本的部分。然而,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等。学生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学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人的第一本性,就是要生存要发展。因此,尊重人格,尊重个人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础。
“尊重”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归纳为5个方面: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