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浅谈
课堂教学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 。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一、研读教材,做好充分准备
以往,教材总被视为“圣经”,一堂课都是围绕教科书实行,教科书中编排的顺序就是教学顺序,教科书中的内容就是课上教师所要教的内容,来不得半点更改。而新教材,打破了以往陈旧的课程观点。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课标也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教学能够“任意施为”。它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熟练把握的基础上,是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之上实施的。教学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知识背景和特点
来实行教学。例如四年级上册《是谁制造了风》一课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生活中的风、实验中的风、自然界中的风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学生因为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只能解释自然界中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这时,我用课件展示了不同风向的风,并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自然界风的形成。而且还要部分学生能解释季风现象。
2.把握教材的内涵,扩展教学内容
例如《磁铁玩具》一课中,我在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去探究磁铁的性质。通过探究学生不但知道磁铁能吸铁、两端吸铁最多,还知道磁铁能够隔着一些物体吸铁。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一个装有水和一枚螺母的塑料杯,让学生想办法在不打湿手和磁铁的情况下,把螺母取出来。这时学生的兴趣很浓,纷纷演试。这样既巩固所学内容,又去尝试解决一些问题。
3.教师应是课程的创生者
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更应具有教研水平,具有课程设计的水平,特别是要有这样一种水平——能够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物体或事件,即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其实就是在创生课程。组织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的话题实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探疑、释疑。例如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天空中的日食、汶川的地震、成灾的海藻……这些都是能够和课堂相联
系。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持续用层层深入的问题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2012年的神舟九号发射正值周六,学生都在家,于是我便用电话与学生逐一联系,要求学生注意电视收看。结果学生兴趣特浓,且对《运载火箭》一课的教学有了极大的协助。 4、做好充分准备
人马未到,粮草先行,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打下一场胜仗。同样在科学课堂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对教学材料准备充分,做到胸有成“材”。①提供一定数量、种类的,能展开有效性探究活动的结构性材料②教师事先对材料动手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③对材料的提供方式和时机,把握得当。
二、构建小学科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中,教师展示各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质疑,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和实验验证、交流表达等过程。而这些过程的经历首先便要发现问题。科学探究是一种思维状态,更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心理倾向。所以,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是探究活动得以展开的首要条件。
创设情境的形式和手段也多种多样,如用自制学具展示情境,游戏表演体验情境,语言故事描述情境,猜谜竞赛强化情境等等。
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中要探究的问题对应起来。首先,创设的情境要能使学生通过观察,产生具体的问题。其次,情境的创设开放度不能太大,应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第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不能离学生的生活太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潜在的认知指向和教学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引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同时,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还会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够持续地获得成功的经验,这种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新的满足。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水平相当的词,切忌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如《潜水艇沉浮的秘密》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通常无法理解问题的含义,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因素”这个词的意思。其次,问题要具体,即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不应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如,在《糖到哪里去了》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将砂糖、高锰酸钾等物体
放入水中搅拌,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此问题的指向性就不很明确,学生常常会答非所问,等教师再一一引导,回到探究的问题上,时间已经浪费了很多。所以,此处的问题应尽可能明确,如“仔细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体的颗粒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就能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核心问题上,将大大节省教学时间。第三,问题要有启发性,即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使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强度。
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即时调整教学。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不应打断他,应充分的鼓励,同时启发其他学生实行补充、完善。第三,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即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第四,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2.高效课堂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